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能正确解决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初步发展几何直观和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经验、能力,能借助直观说明数量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使学生通过探求问题解决的活动,体验自己思考、探索的成果,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能有步骤地完成解题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操作感悟
1、提问:老师有两条彩带,想要知道哪一条长一些,可以怎么做呢?(一端对齐) 师示范一端对齐摆好两条彩带。
2、提问:现在你知道,哪条彩带长?(齐答)长多少呢?
指一指:你来指一指。(指名学生指一指)
结合手势说明:哦,从这里到这里是多出的部分。
3、剪一剪:老师把这部分剪下来。看,红彩带被分成了几部分?
结合手势,提问:这部分表示什么?这部分呢?
(红彩带和蓝彩带一样长的部分)(红彩带比蓝彩带长的部分)
指出:看来,要知道两条彩带的长短,我们可以这样比一比。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在玩抓花片的游戏,他们也想来比一比。小明抓的是红花片,小红抓的是?
提问:他们这样放,我们能一眼看出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吗?为什么不能?
启发: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引导回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花片一个对着一个排好。
示范摆放两组花片:照你说的,老师来摆一摆。摆一个红花片,对应一个蓝花片,摆一个红花片,对应一个蓝花片。
指出:唉,这种方法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板书:一一对应)
三、形象操作、自主探究
1、活动探究。
谈话:请同桌两人合作,像这样排一排,比一比。
生生合作,师巡视一周后:谁和老师一起来摆一摆?
师生合作,交流:★现在你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吗?
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个对着一个,后面多了5个。)
指出:这和刚才比彩带的方法是差不多的,我们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眼可以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5个。
2、列式计算。
设疑:那么,花片的个数有五十几个、六十几个,甚至更多,还用这样的方法方便吗?
过渡:是呀!看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好的办法。
PPT出示两种花片的个数,师介绍:刚才小明抓了13个红花片,小红抓了8个蓝花片。请和同桌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决呢?
同桌讨论后,交流:你们想到了什么方法?列怎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3 - 8 = 5(个)。
追问:你怎么想到的?
3、回顾思路。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要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是求几比几多多少,要从几里面去掉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课件同步出示:
思考:要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是求 比 多多少,要从 里面去掉 ,用( )计算。
同桌交流: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先请几个小朋友说一说,再全班一起说思考过程。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能忘记填写单位名称,还要——口答。我们一起来口答。(红花片多,多5个。)
4、认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提法。
启发:我们已经算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根据这个结果,你知道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互相说说。
(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5个。)
提问:像刚才那样说一说,要求“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就是求几比几少多少,要从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
5、对比发现。
出示例题的两个问题,提问:比一比我们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求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这两个问题,都是求谁比谁多多少,或者是谁比谁少多少,(相机板书: 比 多多少(少多少))它们只是说法不同,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实际上就是求两数相差多少(相机板书: 和 相差多少)。多的部分和少的部分就是两数相差的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算出的结果就是这两个数相差的部分。
四、教学“试一试”,强化理解。
1、出示“试一试”的情境图。
谈话:学校合唱社团里也有比一比的问题,老师来考考你们。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提问:还可以怎样问呢?
生:“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指出:两个问题的问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解决这个问题,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要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求 和
相差多少,要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计算?
2、追问:你会列式计算吗?写在书上P59。
3、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算的?(24-20=4人)
提醒学生填写单位名称,并指名口答。
五、回顾旧知、前后沟联
回顾书本33页。
引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实际上我们之前就接触过这样的问题,出示33页主题图。
师:当我们比较小猫和小猴谁折的智慧星多时,实际上就是比较什么?(比较38和34的大小)瞧,小猫说我做的比小猴多一些,那么这一些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帮小猫吗?
引导思考:“小猫比小猴做的多一些”,就是求 和 相差多少,要从 里面去掉 ,用( )法计算。说说你的想法,怎样列式计算?
指出:小猫比小猴做的多一些,就是求38和34相差多少,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看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可以解决更难的问题,数学学习啊就是这样前后相通的。
六、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
谈话:小猴看到地里的玉米熟了,和小熊一起正在收玉米呢!
(1)从图上你知道小猴收了多少个?小熊呢?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小猴比小熊多收多少个,可以怎样想?自己思考一下,再说一说。
出示:思考:要求小猴比小熊多收多少个,就是求 和 相差多少,要从 里面去掉 ,用( )法计算。
(3)自己在书上列式计算。
(4)你是怎样算的?(53-30=23个)说说你的计算过程。(50-30=20,20+3=23)口答。
(5)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小熊比小猴少收多少个?)
怎样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
指出:两个问题问法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计算的方法也相同,都是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熊收完玉米后去找小兔跳绳了。出示题目。
(1)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自己先思考一下,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4)全班口答。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天气慢慢热了,学校买来了两种电风扇,一种是吊扇,还有一种是台扇。
出示题目。
(1)请你自己读读题目,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计算?
指出:第一题要求一共买来多少台电风扇,要把买来的吊扇和台扇的台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二题要求台扇有多少台,要从一共的台数里面去掉吊扇的台数,用减法计算。
(3)对比感悟:第一个问题做加法,第二个问题做减法,求两数相差多少也是做减法,那你觉得第二个问题和我们今天新学的内容是否一样?要是不一样,不同在什么地方?
指出:虽然都用减法计算,第二题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求两数相差多少是从较大的数里面去掉较小的数,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题目。
追问:那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吗?
(吊扇比台扇多多少台?台扇比吊扇少多少台)怎么列式?(21-16)这个减法算式和刚才的减法算式是不同的,我们在第六单元会继续学习这样的算式怎样算。
七、总结评价,内化知识
谈话: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吗?
八、课堂作业
数学补充习题第33页。
1、第4题。
引导学生细心筛选数据,再列式计算,要求在边上空白处列竖式,写上单位名称,并口答。
2、学生自主完成第1-3题。有时间的话,核对答案。
板书设计: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比 多多少
(少多少)
一一对应 和 相差多少
13-8=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