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06-11 07:54:51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一节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 学会写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有关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引入:夜景图 [多媒体]
同学们,请看这些夜景图,我们除了感叹景色美丽之外 ,你有没有想过:是谁给我们燃亮了黑夜、送来了光明?对!是电,正因为电,也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五彩斑斓。我们在化学必修2中已经认识了一种可以让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原电池的知识内容。
板书: 第一节:原电池
复习:请大家回忆,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什么: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很多,把锌投入到稀硫酸溶液中,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产生吗?所以,原电池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条件?
两极一液一线
注:原电池反应建立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之上的。
练习:请根据这幅图片,解释外电路电子流向、溶液中离子流向,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设疑】如果你要出较远地方,交通工具是电动自行车,要到达目的地,行驶的自行车蓄电池如何放电才能如你所愿呢?
【回答】那当然是放电越久越好!
【导入】好,下面我们将结合高一有关原电池知识来探究怎样的原电池如何工作,如何持续放电!
学生动手练习:
实验1、向盛有30ml 1.0mol/LCuSO4溶液的小烧杯中,加入适量锌粉,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现象 温度迅速上升,有红色物质析出
结论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原理 Zn+ Cu2+ = Zn2+ + Cu
探究问题:请同学们根据Zn + CuSO4 = ZnSO4 + Cu这个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实验仪器和药品任选。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
预案:1.锌—硫酸铜—铜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电流表中指针的变化和两电极的变化)
1.实施方案
2.描述实验现象:(都有电流,但不稳定;两个电极上都有红色物质生成)随着实验时间的延续,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最终没有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覆盖。
分析(学生或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在反应一段时间后,难以避免溶液中有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一旦有少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浓度降低也能使电流强度减弱,在初中阶段我们就不讲了。)
假设问题: 这样的原电池能不能用来做电源?
展示:化学电源图片
过渡:这些化学电源都能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如何才能使我们刚才设计的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提示:从不稳定因素着手(铜离子与锌片接触),作为原电池,其功能就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上述实验中在负极上的变化趋势影响了供电效率,是否可以设法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片上被还原?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小组之间讨论,找到问题的原因)
学生活动: 1.交流原因,找到改进设想:(将铜离子与锌分开)
2.提示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小组之间交流,选择合理的方案
(分析:从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来看, 只差第三个条件---构成闭合回路,如何实现?导线 电解质溶液) 学生方案展示
①若是导线,形成原电池时,在两极形成电荷堆积,导线上也会出现电子堆积,电阻致使电子不能畅通定向移动,无法形成持续稳定地电流
②若是电解质溶液,外电路的电子定向移动,内电路离子也定向移动,构成一个内外循环的通路,就可以得到持续稳定地电流)
3. 论证实验可行性
4.实验,描述现象
5.写出两个半电池反应的电极方程式及总方程式:
(-):锌片 Zn-2e-=Zn2+
(+):铜片 Cu2++2e-= Cu
总电极方程式:Zn+ Cu2+=Zn2++ Cu
6.尝试让学生解释盐桥的作用
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避免两溶液直接接触
②平衡电荷
盐桥:充满饱和KC l溶液的琼胶
“动画,演示 ”边看边解说,总结电流形成的原因
实验二、如教材P13图1-8所示,向盛有30ml1.0mol/LCuSO4溶液和 30ml1.0mol/L的ZnSO4溶液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连接导线和电流计,观察现象。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锌片变薄 铜片变厚
结论: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与探究:
例:利用Fe + Cu2+=Fe2+ +Cu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示意图,写出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电池反应:
小结:原电池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依据,使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区域内进行,再以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获得稳定持续的电流。
结束语:这一节课我们比较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非常积极,非常地投入。进行科学探索,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科学家们就是根据你们今天所探究出来方法,设计出了很多化学电源。而实际上有关实用化学电源问题是复杂的、多元化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再一起共同探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同学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摆渡”一下,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原电池
原电池的概念:直接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的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两极:活性不同的两极电极材料(可以是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
2、电解质溶液:要求电极材料在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要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简称“两极一液一线”
复习:正、负极的判断:
正极:不活泼金属极或电子流入极或溶液中阳离子流向的一极
负极:活泼金属极或电子流出极或溶液中阴离子流向的一极
电极方程式:(-):锌片 Zn-2e-=Zn2+
(+):铜片 2H++2e-=H2↑
总电极方程式:Zn+2H+=Zn2++H2↑
三、实验探究问题:请同学们根据Zn + CuSO4 = ZnSO4 + Cu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参照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设计一个原电池,实验仪器和药品任选,并组织学生实验。
四、对实验的改进:
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对实验进行改进
两个半电池反应的电极方程式及总方程式:
(-):锌片 Zn-2e-=Zn2+
(+):铜片 Cu2++2e-= Cu
总电极方程式:Zn+ Cu2+=Zn2++ Cu
盐桥组成:充满饱和溶液的琼胶
盐桥作用: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避免两溶液直接接触
②平衡电荷
九、教学反思:
CuSO4 溶液
←(共23张PPT)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滦南县长宁中学 史海军
请写出图片中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负极:
(锌片) 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
(铜片) 2H++2e-=H2↑
反应方程式:
Zn+2H+=Zn2++H2↑
稀H2SO4
还原反应
活动与探究一
向盛有30ml 1.0mol/LCuSO4溶液的小烧杯中,加入适量锌粉,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现象:
温度迅速上升,有红色物质析出
结论:
Zn+ Cu2+ = Zn2+ + Cu
化学能 热能
【小组讨论】
根据Zn+Cu2+=Zn2++Cu设计一个铜、锌原电池。
指出所选用的电解质溶液,写出该原电池的两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画出原电池的构造图。
正极(铜电极):还原反应
Cu2+ + 2e- = Cu
负极(锌电极):氧化反应
Zn - 2e- = Zn2+
电池总反应:Zn+ Cu2+ = Cu+ Zn2+
Zn
Cu
CuSO4
CuSO4 溶液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但不稳定。
两个电极上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CuSO4 溶液
思考:如何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
分析:
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铜在锌片表面析出,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也就是说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普通干电池
手机电池
钮扣电池
笔记本电脑
专用电池
摄像机
专用电池
“神六”用
太阳能电池
http://jpk.whut./hxsupload/2005928221233853.swf
导线
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成一个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
实验探究
动画展示
锌铜原电池装置示意图
盐桥:在U型管中装满用饱和KCl溶液的琼脂。
思考:
1、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1)使整个装置构成通路,代替两溶液直接接触。
(2)平衡电荷
(保证其连接的两个半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
2、 此电池的优点?
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提高原电池电流效率。
活动与探究二
如教材P13图1-8所示,向盛有30ml1.0mol/LCuSO4溶液和 30ml1.0mol/L的ZnSO4溶液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连接导线和电流计,观察现象。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锌片变薄
铜片变厚
结论:
化学能 电能
Zn-2e-=Zn2+
Zn+ Cu2+ = Zn2+ + Cu
2e-
Cu2++2e-=Cu
小结:
将原电池反应中的氧化反
应与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不同
区域内进行,再以适当的方式
连接起来,从而获得了稳定持
续的电流。
活动与探究:
例:利用Fe + Cu2+=Fe2+ +Cu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示意图,写出电极反应。
负极:Fe – 2e- =Fe2+
正极:Cu2+ +2e- =Cu
Cu
Fe
CuSO4
FeSO4
Fe
Cu
CuSO4
设计原电池的思路:
半电池:
画出装置示意图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根据电极反应确定
还原剂(电极材料)和氧化产物(电解质溶液)为负极的半电池
氧化剂(电解质溶液)和还原产物(电极材料)为正极的半电池
外电路
用导线连通,可以接用电器
内电路
是将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并通过盐桥沟通内电路
(或其它不活泼材料)
根据负极氧化、正极还原写出电极反应式
前提:是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
利用2Fe3++Cu=2Fe2++Cu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示意图,写出电极反应。
正极:2Fe3++2e- =2Fe2+
负极:Cu-2e- =Cu2+
Cu
C
CuSO4
FeCl3
C
Cu
FeCl3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一节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 学会写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有关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由练习引导学生复习必修2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等。
1、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实质: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电极(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或化合物)
注意:燃料电池中两极可同选石墨或铂
b 、有电解质溶液
c 、构成闭合的回路
d 、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下列哪些装置能组成原电池?( )
设问:如何设计一个能持续产生电流、效率较好的原电池?
二、导入新课
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
【设疑】如果你要出较远地方,交通工具是电动自行车,要到达目的地,行驶的自行车蓄电池如何放电才能如你所愿呢?
【回答】那当然是放电越久越好!
【导入】好,下面我们将结合高一有关原电池知识来探究怎样的原电池如何工作,如何持续放电!
实验探究:通过系列探究性实验,以深化对原电池的原理的理解:
实验1、向盛有30ml 1.0mol/LCuSO4溶液的小烧杯中,加入适量锌粉,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现象
结论
原理
探究问题:请同学们根据Zn + CuSO4 = ZnSO4 + Cu这个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实验仪器和药品任选。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
预案:1.锌—硫酸铜—铜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电流表中指针的变化和两电极的变化)
1.实施方案
2.描述实验现象:
假设问题: 这样的原电池能不能用来做电源?
展示:化学电源图片
过渡:这些化学电源都能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如何才能使我们刚才设计的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提示:从不稳定因素着手(铜离子与锌片接触),作为原电池,其功能就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上述实验中在负极上的变化趋势影响了供电效率,是否可以设法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片上被还原?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小组之间讨论,找到问题的原因)
学生活动: 1.交流原因,找到改进设想:
2.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小组之间交流,选择合理的方案
3. 论证实验可行性
4.实验,描述现象
5.写出两个半电池反应的电极方程式及总方程式:
6.尝试让学生解释盐桥的作用
对实验的改进:
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对实验进行改进
实验2、如教材P13图1-8所示,向盛有30ml1.0mol/LCuSO4溶液和 30ml1.0mol/L的ZnSO4溶液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连接导线和电流计,观察现象。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
例:利用Fe + Cu2+=Fe2+ +Cu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示意图,写出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电池反应:
作业:
利用2Fe3++Cu=2Fe2++Cu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示意图,写出电极反应。
CuSO4 溶液

PAGE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