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代文阅读(3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
强大,离不开賡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
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可以说,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丰富
我们的精神世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包括国粹艺术、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剧“潮”
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在各大平台,不仅越来越
有时代风尚,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高度关注。换言之,文化热,不能热在一时,而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
文化的生命力。
应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的背后,藏着对其支持与扶持的紧迫性。仔
观察一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多数是因为某个“P人物”的带动而进入人们视野。这
是好现象,却也值得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何更有持续性?如何能百花
齐放?如何能激发内生动力、散发外在魅力?思考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加强优秀传
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大有裨益
这就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弘
扬传统文化,既是传播的过程,又是研究的过程,归根结底都要立足于对其深入研究。
这几年,围绕敦煌的文化话题之所以火热,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
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无相关。人们不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
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代表的研究文化,更是借助诸如《敦煌飞天》的芭蕾舞感受
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才能真
正既“活”又“火”。
这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高一语文第
页
十二页
口口口口口口口囗囗口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敦煌文化为例,其文化风格之丰富、文化样态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历史上的中西
文明交流,这是互相学习借鉴的成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
研究发展、交流互鍳提供了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就能学
习借鉴到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应该说,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包容互鉴,铸就中华文
化新辉煌更需要秉持包容精神。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
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
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中国人民在实
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必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人民网评:如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
是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B.某个“P人物”的带动可以带火一些传统文化,但不具有持久性,因此并不值得
提倡
C.只要深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就能让传统
文化“活”起来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赓续发展也是推进中国梦的精
神动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紧紧围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这一论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论
述,分析透彻、条理清晰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传统文化热潮的冷静分析,也有对以往经
验教训的总结
C.文章以敦煌文化为例,巧妙证明了既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又要加强学
习交流与借鉴。
D.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对新时期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
出了新的见解
第二页共十
口口口口口口口囗囗口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解析】A.“对待传统文化基本原则”于文无据,且原文说“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选项概括也不全。B.原文为“仔细观察一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数是因为某个‘IP人物’的带动而进入人们视野。这是好现象,却也值得反思”,故“不值得提倡”曲解文意。C.原文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既‘活’又‘火’”,选项表述为“只要深入研究……就能让传统化‘活’起来”,该表述过于绝对。
2.B【解析】“也有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错误,文中并未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3.D【解析】“是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关键”于文无据。夸大了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原文的表述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4.B【解析】结合材料二末段可知,只“收藏、报名”而没有真正学起来,不是理性对待慕课的做法。
5.C【解析】文中并未明确提及“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水平”是“社会学习者慕课完成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只是说“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许更不乐观。”
6.答案①政府部门应继续推出更多精品课程。(1分)
②学习者应合理选择课程,切实学起来。(1分)
③慕课制作者,应避免同质化课程、重复建设,在线教学“静悄悄”等问题;(1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慕课教学生态,让慕课真正融入课堂;(1分)注重在线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索在线教育规律,有效提升慕课教学质量;(1分)进一步开展慕课跨机构、跨部门合作。(1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中的“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可概括政府方面的做法;结合材料二中的“不如先登录打卡,学起来”等信息可概括学习者的做法;结合材料三中慕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可概括出慕课制作者的做法。
7.D【解析】这篇小说既书写了普通军人身上的亮光,也不避讳人物身上的缺点,真实地反映了普通军人的军旅生活。
8.答案①军事素养过硬,带兵能力强,经验丰富。如他带的复员兵整齐守纪律。
②尽职尽责,细心周到。如提前了解退伍兵的情况,准备吃的玩的,把复员兵送到家,并做复员兵家人的思想工作。
③善良有爱心。如掏钱安抚复员兵及其家人,关照下士。
④甘于奉献但却没能坚守住底线。如他退票返钱,钱虽然没用在自己身上,但仍犯了原则性错误。(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概括人物形象,注意抓住文中的一些事件。如由一至五段可以概括出他带兵能力强,经验丰富。由六至十二段可以概括出他尽职尽责、细心周到、善良、有爱心。由十三、十四段可以概括出他甘于奉献却没能坚守住底线。
9.A.
【解析】“不任战”意为“不能胜任作战”,“我”作“至”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D项。“还击景隆”,“景隆”作“还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0.B【解析】北京的九门不是明成祖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明成祖并未称帝。
11.C【解析】“战无不胜”有误,原文有“遂薄景隆军,战不利”。
12.答案(1)李景隆表面强硬,内心缺乏勇气,听说我在一定不敢立即进攻,我们不如去增援永平来招引他的军队。(关键词“中馁”“遽”“致”一点1分,大意2分。)
(2)燕王三换其马,箭用尽了就挥舞宝剑,宝剑折断后就跑着登上大堤,假装挥鞭作出招集后继援军的样子。(关键词“易”“走”“佯”一点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名朱棣,太祖第四子。其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镇守。朱棣相貌奇伟,髭髯美丽。有雄才大略,能知人善任。明太祖死,皇太孙(建文帝)即位,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八月,天子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讨伐。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大败,又派曹国公李景隆代为统领其军队。九月戊寅,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驻河间。燕王对众将说:“李景隆表面强硬,内心缺乏勇气,听说我在一定不敢立即进攻,我们不如去增援永平来招引他的军队。吴高胆小,不能胜任作战,我一到他必定逃走,然后我们回过头去进攻李景隆。有坚城在前,大军在后,他一定被擒获。”壬辰,吴高听说燕王已到,果然闻风而逃,燕王趁势追击,大败吴高。于是率军向北奔赴大宁。李景隆听说燕王出征大宁,果然出兵围攻北平,他在九门外修建营垒,燕王世子坚守不出战。十ー月庚午,燕王驻扎在孤山,巡逻骑兵回来报告说白河有流动的冰块,不能渡。燕王向神祈祷,大军到达时冰已封合,于是军队得以渡过。李景隆派都督陈晖侦察敌情,从左边绕道,出兵在燕王军后。燕王分军还击,陈晖军士争先渡河而逃,此时河中冰突然融解,溺死者不计其数。辛未,又与李景隆在郑村坝大战。燕王用精选的骑兵先攻破李景隆的七座营全,诸将相继到达,景隆大败而还。十ニ月,李景隆调兵于德州,准备在第二年春天大举进攻。燕王又计划攻打大同,说:“进攻大同,李景隆必定要赶来救援,大同天气极端寒冷,南军脆弱,不战也疲乏了。”二月癸丑,到达大同。李景隆果然由紫荆关前来增援。燕王已经回兵居庸,李景隆部属大多被冻死饿死,没见到敌人就回去了。夏季四月,李景隆进兵河间,与郭英、吴杰、平安约定白沟河相会。乙卯,燕王扎营苏家桥。己未,在白沟河侧与平安的军队相遇。燕王以百余骑在前,假装退却,引诱平安军阵地骚动,然后趁机攻击,平安败走。于是迫近李景隆的军队,初战不利。日暮收兵,燕王以三骑殿后,夜晚迷失了方向,亲自下马伏地察看河流,才辨明东西,渡河而去。庚中,又战。李景隆横阵数十里,打败燕王的后军。燕王冲杀了李景隆的左军,李景隆的军队就绕道从燕王背后出兵,大战良久,飞箭如雨点一样密集。燕王三换其马,箭用尽了就挥舞宝剑,宝剑折断后就跑着登上大堤,假装挥鞭作出招集后继援军的样子。李景隆怕有埋伏,不敢前进。援军高煦赶到,才解围。当时南军也聚集,燕军将士都变了脸色。燕王鼓舞士气说:“我不进攻,敌人就不会退却,必须战斗。”又以精锐部队突袭李景隆背后,前后夹击。正好旋风四起,李景隆军旗被吹断,燕王趁风放火奋起反击,斩杀数万,被淹死的有十余万人。李景隆溃败,向南逃,朝廷赐给他的玺书兵器也全部丧失,逃到了德州。
秋七月初一,朱棣大祭天地于南郊,顺便祭奉明太祖。下诏曰:“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年,明年为永乐元年。”
13.B
【解析】颈联没有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14.答案:运用对比手法(反衬/侧面描写)。(2分)尾联写了李录事刚及“弱冠”之年,就已步入仕途,前途不可限量;普通人家的少年都不能赶得上他。(2分)表达了对李录事的褒扬与赞美之情。(2分)
【解析】尾联中诗人极言李录事之年轻,及其入仕之早,前途不可限量;“府中年少不如君”反衬了李录事的年少有为,诗人对李录事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赏析]
首联发端言事,写眼前景物。古时候一般在阴历二月到九月间出行。李录事在冬天出行。一定是因公派遣,或有紧急事务。从“雁叫沙汀”看,尚有未飞到南方的大雁。大雁南飞一般在阴历八九月,冬季尚未飞去南方的当是伤病的孤雁,天气寒冷,才飞到沙洲,其叫声悲哀,令人不忍闻。这一联交代了出行的季节、景物,含蓄言情,表惜别,表关怀。颔联、颈联依次展开,描写想象中李录事沿途所见景物,这是常见的写法。字面之外,颔联出句寄予了作者对李录事的思念之情。对句则在字面之外,给予李录事以关心:出门在外,举目无亲,要多加小心。李录事当时是从水路南下入长江,顺流前往饶州。颈联写路过的主要城市——金陵和江州。言外不无寓意,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尾联是对李录事的褒奖。说他很年轻就已入仕途,大有前途,一般人家的少年比不上他。这是一种安慰,用褒奖来抵消李录事旅途的孤寂苦闷和寒冷。
15.(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6.A
【解析】
B.“挤爆头,”错。不完全引用的引文后如用点号,点号应放在引号外,故逗号应在引号外。C.“布达拉宫、和梵净山”错,“和”字表并列时,顿号跟“和”不能同时使用,去掉“、”。D.前后两个问号分别改成逗号、句号。
17.B
【解析】
A.“游客量”与“蜂拥而至”搭配不当。C.“该月有四分之一的游客”语意不明。D.“大约”是修饰限制“四分之一”的,不是修饰限制“集聚于一个月”这个现象。
A
【解析】
B.此项与下文“准确判别”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句意不连贯。C.“过度旅游”问题得到解决,也不能进行“准确判别”,句意不连贯。D.“只要”与“才能”,关联词搭配不当。
19.答案:①我的语言运用成绩离达目标还差很多
②我的现代文阅读成绩不稳定
③找准提升的主要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及表达能力,根据图表信息,关注落差最大和波动处,结合对话前后内容提示,说话符合身份即可。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0.答案①“光顾”改为“光临”;②“敬意”改为“感谢”;③“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拨冗”去掉一个;④“垂爱”改为“关心”;⑤“通报”改为“沟通”。
【解析】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这里是年级主任在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应使用“光临”。表示“敬意”不合语境,此处应是表示“感谢”。“拨冗”,客套话,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表意重复,应去掉一个。“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此处是家长对孩子,应该用“关心”。“通报”,通知、告诉。多用于公务文书。此处应该改为“沟通”。
21.【写作指导】
此作文属于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着意于弘扬时代文明,聚焦学生自身良好习惯养成,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
写作时要注意几点:行文主旨不能另起炉灶,倡导意图要鲜明有力,确保论点明确清晰;正面立论与反面驳斥要结合好,“难改论”“不适应论”“一阵风论”等三种错误观点要批驳到位;要结合高中生身份,有策略讲出养成文明习惯的具体办法,使得行文更有现实针对性。另外,行文要紧贴材料,贯通材料,切忌在材料外围发议论;还要突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让自己的议论具有穿透力。当然,也要体现一定文采性。
参照高考写作阅卷标准:
以46分作为基准分,建议按以下作为分类标准。
一类作文50分以上(紧扣材料,驳斥三种错误观点,论点明确,并体现自己深度思并有合理建议,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为完全切合题意)
二类作文46—50分(紧扣材料,驳斥三种错误观点,并体现自己思考并有建议,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为切合题意)
三类作文40—45分(点到材料,驳斥错误观点,并体现自己思考或有建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为切合题意)
四类作文39分以下(脱离材料,另起炉灶,泛泛而谈文明习惯的好处,不符合文体要求看,语言一般,为偏离题意);
主要扣分点:
完全跑题:写够800字,10分以下评分。
抄袭:抄录他文占一半篇幅或抄录试题阅读文段占一半篇幅的视为抄袭,10分以下评分;抄录不足一半,可以不视为抄袭(扣除抄袭字数评分)。
篇幅:全文不足100字,10分以下评分;不足300字,15分以下评分;不足500字,30分以下评分;600字左右,36分左右评分;700字正常评分,每少50字,扣1分。
题目:缺标题扣2分,文章只有标题给2分。
格式:开头无呼告语,扣1分。结尾无结束语,扣1分。
错别字:每错一字扣1分,不重复计算。标点符号错误多的,扣1分。
PAGE
高一语文答案
第2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