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名数改写。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体验不完全归纳法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这一规律的价值。
情感态度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和细致严谨的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位数不够时补“0”的情况,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
【教具学具】
教具:有例2和例3的多媒体课件。
学具:计算器。
一、情境导入
1.激趣:调皮的小数点自我介绍:我是小数点,别看我个子小,我的本领可不小,不信,你瞧,(多媒体演示)一棵树苗高2.15分米,逐渐长高到21.5分米,变成一棵大松树215分米。
2.观察:从这棵树的成长中你们知道小数点的本领了吗,这些数据又有什么异同点呢? (数字相同且排列顺序一样;小数点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不同)
师:从左往右看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用手势表示移动的方向。(向右移动)把2.1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它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得比原数大)
3.引入:可见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那这种变化到底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2.指明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如下板书:
5.04×10=50.4
5.04×100=504
5.04×1000=5040
3.引导观察、比较:每道题的积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想:把一个小数乘10,就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乘100、1000呢?
4.举例验证。
通过这三道题,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否一定正确呢?我们还需要怎么验证?(引导学生说需要举出更多的例子验证)
以同桌为单位,一个人出题分别乘以10、100、1000,一个人使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同桌一起比较。
全班交流。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刚才我们一起发现的规律。(板书教材第56页最后两行内容)
追问:为什么要加上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你能接着说吗?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课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当介绍“蛋白质”的含义。
2.提出“每千克黄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为单位的数。
[板书:0.351千克=( )克]
3.提问,你会把0.351千克改写可以怎样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成以“克”为单位的数吗?
4.全班交流,并明确:要把“千克”改写成用“克”为单位,可以用0.351×1000,计算时,直接把0.35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三)教学教材第57页“试一试”和“练一练”。
1.独立完成“试一试”。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把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它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怎么处理的?
2.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交流方法,重点讲解位数不够时补“0”的情况,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0,整数后面怎么补0?为什么?
3.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提升
1.“练习十”第5题。
直接写出结果,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第6题。
复习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说出思考过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位数不够的时候要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及时反馈
“练习十”第7、8题。
【板书设计】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5.04×10=50.4 0.351千克=( )克
5.04×100=504
5.04×1000=5040
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