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说课讲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阿里山纪行》说课讲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6-11 15:1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里山纪行》说课讲稿
教材简析:
《阿里山纪行》是现代作家吴功正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发展旅游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愿望。本文有以下的写作特点:移步换景描写阿里山的美丽的风光、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全教材的第十八课)。本单元安排了五篇写景文章,以实现让学生体会江山如此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的德育目标和体会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真切感情,了解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阅读目标,并实现让学生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的能力目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 是在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通过对个性化的文章的学习继续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使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完成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丰满:体会阿里山迷人的风光;体会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了解移步换景和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渴望两岸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
学习方式的选择:
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本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了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和协作性学习三种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学观念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是知识的发现者,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体。我在让学生掌握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时,主要让学生采用探究性和协作性的学习方法;在让学习完成本课的阅读目标时,主要让学习采用了发现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渴望两岸人民情谊相融的情感;
知识目标:了解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手法;体会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欣赏阿里山迷人的风光。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移步换景和融情于景的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
欣赏阿里山迷人的风光;体会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及解决难点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的难点是赏析富有音乐性的的语言。解决难点的方法是: 先让学生唱三种不同的曲调的歌,体会歌曲不同的节奏美,再将歌曲与文字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最后再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教学手段:网络教学。
教学设想:
1、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让学生掌握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2、采用跳读法和发现学习法让学生针对本篇文章设计阅读问题。
3、采用实践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写作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阿里山的姑娘》的画面,播放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在情境中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通过探究法和协作性学习的方法归纳阅读写景类文章的方法。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跳读课文并要求学习在文章划出作者游览的地点发生了变化的句子并采用批注法批注出阿里山迷人的风光的特点。
结合阅读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本文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运用发现学习法设计问题,并上传。教师将自己设计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问题和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比照,从中选择能够更加有效完成学习目标的问题进行训练。
进行写作训练并上传,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阅。
教学反思:
⑴本节课特别注重探究性学习方法、协作性学习方法、实践性学习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探究者,学习结果的发现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把握了写景类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于渔”。
⑵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和谐、流畅,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⑶本节课的阅读设计呈现了一定的艺术性。在第一层次里让学生欣赏了阿里山的图画美;在第二层次里让学生欣赏了文字的音乐美;在第三层次里让学生欣赏了文章的情感美。三个层次环还相扣,具有层递性;每个环节都牵动了对文章的整体的阅读,既呈现出板块的阅读形式,又衔接紧密。
⑷本节课解决难点的方法巧妙。
⑸我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手段,都要体现语文教学的特性,即在课堂上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行为,并起到在德育方面教育学生的作用。我还认为,能够面对面交流比通过机器交流更好,能够采用简单的操作方式实现目标比采用复杂的操作方式更好。
⑹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于为学生提供了网站,却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