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老师由今天高考试卷指明2021届高考语文备
考7大方向
2020年高考终于结束了,2021届的学生已然走进高三楼备考。
2021年6月7日,对他/她们来说,已经不远了。
今年全国卷有5套,哪一套才是未来的方向,2021年最该分析的是——
肯定是山东卷和海南卷了!
遥想当年,最早产生的海南宁夏卷就是绵延至今的全国新课标123卷的萌芽,所以,如今新产生的山东卷和海南卷也将是接下来十五年之内的主流命题样式。
我们从分析2020年山东卷入手,将它和普通的2020年全国新课标123卷对比,看看2021年的备考方向。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作文60分,整体保持稳定,但是我们重点说不同之处。
关注点1:2020年山东卷合并了之前的论述类和实用类。
【解读】论述类和实用类考点多有重复,之前受人诟病不止一回。
考试中心考虑再三,将其合并为“信息性阅读”(现代文阅读Ⅰ),与“文学类阅读”(现代文阅读Ⅱ),这是很好的对策。
关注点2:2020年山东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有何特点。
【解读】现代文阅读Ⅰ包括了2则材料,总计1800字,都是很专业的社科类专著的片段。5道试题,前3道选择题,后2道主观题,总计19分。第一题属于信息对比题,第二题属于文段内部推断题,第三题属于文段外部推断题。
第四题打通了语用和阅读的界限,属于新题,本质上属于概括题,第五题梳理脉络,和概括段落大意有一比。第四题第五题告诉我们,备考不要死板,语文不要以题型为纲,要以能力素养为纲。
关注点3:2020年山东卷的现代文阅读Ⅱ有何特点。
【解读】这次选择的是散文,很有人文底蕴的散文,2道选择题,分别考“相关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这和之前不同,以前是混合考查,如今分开考。说实话,分开考,更有利于命题时指向明确,为考试中心点赞。 2道主观题,1道考描写上的侧重,1道考简析行文线索,都是随文命题,不是死板的套路题,更加彰显了命题中心一直强调的“去模式化”的理念。
关注点4:2020年山东卷古诗文阅读有何特点。
【解读】《明史?左光斗传》并不算偏僻,毕竟以前课文就有《左忠毅公逸事》,联系今年的全国1卷《宋史?苏轼传》,以及去年的123卷全部来自于《史记》,我们更加确信,越是名人越有必要去拿来备考,平时命题不要力求偏僻艰涩。
整体上,除了增加一道简答题,命题整体平稳。3道选择题分别是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之后是10分的翻译,一切照旧。文言文简答题并非新题型,地方卷早就有过,比如当年广东卷。
古诗选择是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属于赠别诗,命题中规中矩,默写难度适中。值得注意这里考查的有《论语》。有的老师备考时总是问,到底背《论语十则》还是《论语十二则》,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问,因为都背就是了。
关注点5:2020年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有何特点。
【解读】语言文字运用变化特别大。前几年考试中心在尝试着用统一的大语段来“招安”成语、病句、衔接三道选择题,这次改革力度更加大,不仅是统一的大语段保留了,后面的3道选择题也是天翻地覆了,变成1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
高考中最古老的成语选择题、病句选择题退出历史舞台,标点符号选择题连续2年占据一席之地,主观题考修辞手法和语意效果,前者和现代文阅读实际上打通了,后者是衔接题的主观考法。今后会再变吗?疫情之后,很有可能继续变。
最后两道题,语病主观题和压缩主观题,平时都有训练。其中值得一提就是语病主观题,这和英语试卷的“短文改错”很接近,这证明了考试中心认为,病句不仅仅需要辨析,更重要的是会改正!体现了考试中心的实用主义倾向。
关注点6:2020年山东卷作文试题有何特点。
【解读】作文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材料第1段给出背景,第2段强调第2段“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强调“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难度较小。 首先,考生熟悉疫情作文的写法,积累了大量素材,其次主题作文,事实上类似于之前的话题作文,审题难度非常低。考试中心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和之前强调的“稳”有关。不过,这里更希望大家去关注全国1卷,那一道作文写的是读书笔记,跳出了所有人的备考,又不脱离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导向性更好,至少一年内,更多人会去认真读书,读整本的书。
总之,作文备考不能脱离时代主旋律,又不能一味押题而忘记语文基本功,作文备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关注点7:更远的思考
【解读】
1.更远的将来,“语言文字运用”会不会“进化”成一整篇的阅读题(20分)?这也是有可能的,毕竟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的核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本身的尴尬不言自明。语用题在21世纪的前20年发展,证明了这个方向。古诗文默写都有可能融入古诗文阅读题。
2.更远的将来,“整本书阅读”会有一席之地。使用部编本教材后,如何处理“整本书阅读”?这次试卷,考生本身还未使用部编本教材,考试中也没有出现“名著阅读”的版块,将来会不会出现还说不定,是北京卷的名著阅读的考法,还是江浙的考法,我们拭目以待。至少可以明确,“整本书阅读”不会缺席。全国教材统一后,高考试题和教材挂钩,也势在必行,教考结合,考试中心一直就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