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材料作文——“对抗疫标语的认识”原题
解析及优秀范文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见到了很多口号、标语,比如“病毒必须隔离,人心不能疏离”,“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徒,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还有“亲戚不走,明年还有,朋友不聚,明年再叙”等等;有些捐赠的防疫物资上则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些口号和标语各有特点。
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外在表现。阅读了以上这些口号和标语,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立意的重点还是材料本身,尤其是“任务”的要求。虽然此次作文材料与当下现实“疫情”有关,但很明显“抗疫”不是这次写作立意的关键。审题要紧扣材料和要求,从后面的要求看“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外在表现。阅读了以上这些口号和标语,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很明显,是要结合这些标语、口号来谈语言的作用。疫情中的标语、口号,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领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感情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中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无论是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还是那些对传统中华诗文的运用都给我们带来如何传承、发扬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诸多思考。当然也不可否认,有些人刻意用一些“雷人”的口号博眼球,甚至造谣,表达偏激情绪,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参考立意:
1. 守正创新,发扬民族语言;
2. 执语言之灯,驱瘟疫之暗;
3. 抛开雷人口号,警惕偏激陷阱;
4. 用优美语言,作理性表达。
参考素材:
1. 疫情当前,成百上千的医务人员奔赴前线,参与战“疫”;很多爱心企业纷纷通过自己的渠道尽一份绵薄之力……其中定是少不了中国万千网友和世界各国组成的“啦啦队”,他们通过语言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在此期间,各地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标语,有乡间小巷里的横幅。街头的喷绘、国际的支援、网友的祝福……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领土,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感情和智慧,给予大疫抗争中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
2. 然而,近些年,随着网络词语的出现,优美的文字已消失于人们的眼前。当人们看到美景时,想到的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后天一色”,而是:“啊!真美!”当人们历经挫折,不是用一些恬淡的词语来安慰自己,反而用:“神马都是浮云”来看淡一切。民风民俗在电子屏下消逝,诗词曲赋在手机的冲击下远去,是传统文化的流放还是内涵的不足?我们需要深思,也必须反思。
3. “岂曰无衣?与之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连同捐赠的物资,日本还送来了走红全网的暖心标语。来自传统中华诗文中的语言是那样铿锵有力,短短数语抒发出千均情意,这是华夏先民的智慧。我们的语言承自先民,如今以这样的形式馈自邻邦,值得深思的是,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中,大部分竟从未了解。发扬是车轮,能推动民族不断前进,而传承与发扬携手并行,才能发出时代最强音。
4. 语言表达起于民众,其质量与效果自然参差不齐。随着疫情日渐严重,民间各种“硬核”标语层出不穷,有的虽然质朴但不失真谛,有的虽然霸气但实属暴力。亦有人将本土朴素的“中国加油”与邻国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比较,反倒显得本土标语太敷衍……不同的语言认同也是民族语言发展的一道风景线,在此下衍生的各种语言文化也是十分新奇。但须注意的是,在百花潦乱的各式语言文化之中,应弃置的是低俗、不雅观的语言,应保留的是具有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风貌的精华语言,以达从参差不齐到错落有致,再到整齐划一的民族语言积淀。
5. 不久前,江西宜春也曾打出一句雷人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被广大网友批为粗俗、糊涂。因为在中国话里,“叫春”包含了另外一种不雅意义,如果选择此种歧义口号,非但不能给力、光大地方形象,甚至闹出国际笑话,给地方形象抹黑。还有一些地方领导人拼命挖祖坟,翻名人家谱,甚至连天下第一淫贼西门庆都成了“抢手货”。试想,一个连基本人文知识都没有,连基本语言表达能力都欠缺的城市,还有什么魅力可言?
参考结构:题目是《执语言之灯,驱瘟疫之暗》。开头概述此次疫情的情况,提出“语言”在此次防疫中的作用。接着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论述“高雅之言道出邻邦之谊”;以“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论述“通俗之语阐清防疫道理”。接着笔峰一转,指出无论怎样的语言都须合理与得当。滥用语言会造成网络暴力与谣言散布,并以俄罗斯送物资却没有标语口号为例,赞美他们真正做到了“敏于行,讷于言”。然后顺理成章提出自己的看法,让我们每位掌舵手都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以让这个社会重新生发出深度,厚度与内省,并给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注入强有力的精神力量。结尾呼唤,愿语言之花能扎根于芸芸众生之心田。
优秀例文: 执语言之灯,驱瘟疫之暗
新年伊始,却遭遇大疫临门。在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病毒时,我们缺乏相应的药物和疫苗来阻断病毒的蔓延与传播。那我们该如何面对防控疫情的艰难态势?万千声音道出了答案:语言。
高雅之言道出邻邦之谊。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不仅显示了接受唐文化熏陶的日本对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用同宗同源的历史来表达了对邻邦深厚的情谊。危难当前,这一句句古诗格调高雅,意韵深远,道出了中日两国人民化先前干戈为玉帛的美好祝愿。
通俗之语阐清防疫道理。朱自清先生很早就看清:诗词的最高境界便是雅俗共赏。通俗的言语与高雅的诗词并无高下之分而仅有适用与否。面对一场全社会参与的人民战争,“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这样看似粗俗的标语,实则幽默风趣并简明扼要地阐明了戴口罩的重要性。相比一本正经的“官腔”,这样的语言显然也更让民众传诵与接受。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怎样的语言都须合理与得当。滥用语言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无疑会造成网络暴力与谣言散布,这些又更是加大加重了疫情防控的社会负担。相比与无端地散布网络谣言,有时无言的彰动反而更显出力量。俄罗斯政府在疫情初期便送了两批物资,虽没有诗词相赠,也没有媒体发声,但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雪中送炭,真正做到了“敏于行,讷于言”。
挪威作家易卜生曾言:“社会是一艘大船,每个人都是掌舵手”。 我想,若是这次疫情的伤痛非得化成一种力量,那么便在腐烂之处生出清润之花,而在黑暗之夜长出洞彻之眼。让我们每位掌舵手都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以让这个社会重新生发出深度,厚度与内省,并给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注入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重霾之外,终有阳光灿然;阴影之下,终有小灯长明。疫情的抵抗不仅仅依靠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奋战,更仰仗于每个人的心灵力量。而通过语言,我们便能将这种力量浸润世间。天之大,愿语言之花能扎根于芸芸众生之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