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离得近的物体高大、宽阔,离得远的物体低矮、窄小,这种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纵观整套小学美术教材,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本课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有透视现象的美术作品中的作用。知道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的基本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利用沙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空间美感。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有透视现象的美术作品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美术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有透视现象的风景图片、沙画材料。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欣赏讲述 沙画示范 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一)
导入新课
了解透视现象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手指在不同位置时的大、小变化,初悟透视现象。
课件出示生活中有透视现象的代表照片,引导学生分析何为透视现象。
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二) 欣赏名作
了解概念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现象的原理,会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在画面中的作用。
欣赏霍贝玛的《村道》,感受运用透视现象的作品所带来的独特美感。引出消失点、视平线的概念。
1、消失点。
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
提问: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么?
出示两张消失点在画面不同位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小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右边的景色美,消失点就往左移。
2、视平线。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通过消失点的这条水平线。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条线叫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通过对照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变化。如果想变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3、消失线。
在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消失线的规律。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三)
观察思考
发现规律
回归生活 黑板贴出书上第十页下面的照片。
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透视现象,从而总结出树的透视规律。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景物,例如楼房、听课的人群······与树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
(四)
新型媒材
创新表现
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沙画表现透视现象。
1、视平线。
首先确定视平线。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画低一点。
2、消失点。
如果想表现的画面左右两边都很美,消失点就可以放在视平线中间。
3、消失线。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右边的三角形里是栏杆,上面是湖面。
画面右边的景物请学生到投影仪前合作完成,师生互动。
(五)
艺术实践
实践提示:先画出视平线,定出消失点。然后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六)
欣赏评价
课后拓展 评价要点:
1、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2、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进行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了一幅风景画,你们真棒!
透视现象可以表现室外风景,也可以表现室内空间,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消失点
近大远小
视平线
消失线
近实远虚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结合现实生活中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利用沙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通过一个师生互动环节—观察手,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接下来出示摄影风景图片,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同桌互相学习讨论看看还会有怎样的新发现。最后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最后通过让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同时进行作业的展评。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有的理解的不到位,需要慢慢地进行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当然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才能用线准确的表达出来透视的现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