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 21 课《守护蓝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守护蓝天》是《科学》 六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我们的家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发现身边存在的空气污染现象,并通过探究了解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 1 是“为什么不能烧秸秆”,通过驱动页情境—
—田野上常见的横幅,引发学生思考不能烧秸秆的原因,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仔细观察燃烧秸秆的过程,发现烧秸秆会污染空气,从而明确为什么不能烧秸秆。活动 2“保护空气”是在学生学习了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后进行的。学生知道了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保护空气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要怎样保护空气?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对保护空气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保护空气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本课通过生活情境,驱动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设计焚烧秸秆实验,让学生在亲历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人类的某些会活动造成空气污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保护空气的想法,寻找保护空气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造成空气污染。
能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焚烧秸秆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能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知道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空气,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教学难点:在烧秸秆或干树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将燃烧情况及产生的气味和物质正确记录下来。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秸秆或干树叶、火柴、燃烧匙、集气瓶、玻璃盖、烧秸秆图片、记录表格、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秸秆或干树叶、火柴、燃烧匙、集气瓶、玻璃盖、记录表格。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彬彬和波波在田野上看到一条横幅,横幅上写着“禁止焚烧秸秆”,他们产生疑惑。
问题:为什么不能烧秸秆?是因为是因为烧秸秆容易引起火灾,或会产生难闻的气体等原因,才禁止烧秸秆的吗?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交流自己的想法。
引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不能将烧秸秆“搬”到我们的实验室来探究呢?
目的:借助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思考燃烧秸秆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媒体:出示活动标题“为什么不能烧秸秆”。
(二)活动探究
活动 1 为什么不能烧秸秆出示:秸秆或干树叶实物。
导入: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当有害气体、尘埃等进入空气,空气就可能被污染,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问题:如果人们收割完农作物后,采取焚烧的方法处理秸秆是否会污染空气呢?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烧秸秆是否污染空气进行讨论,就自己的想法进
行回答。
问题:怎样探究烧秸秆是否污染空气?进行该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活动: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提示:在实验中,可以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用手模,来了解燃烧秸秆产生的现象。注意观察燃烧现象时不能贴着集气瓶,以免被热气灼伤;用鼻子闻气味时注意不要靠太近,用手轻轻将气体扇过来闻;当燃烧结束、集气瓶冷却后, 再用手摸。烧的量不能太多,燃烧时要将秸秆剪碎,使其容易燃烧,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交流: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引导,再次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燃烧时手不能碰秸秆或容器壁,以免烫伤;燃烧结束后不要立刻把鼻子凑上去,要科学地嗅气体,用手轻轻煽动气体;待容器稍凉后再用纸巾抹内壁。
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焚烧秸秆或干树叶的实验,并仔细观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中。
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感悟。小组代表用科学词汇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描述;若不完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目的:学生在汇报实验现象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焚烧秸秆的认识,知道烧秸秆时不仅会产生大量浓烟、有刺激性气味,还产生了黑色物质,了解到烧秸秆对空气的污染。
问题:烧秸秆会对空气产生哪些污染? 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整理:烧秸秆产生的大量浓烟散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跑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黑色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
小结:烧秸秆产生的浓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黑色物质均会污染环境, 所以禁止烧秸秆的目的是保护空气。
过渡:欣赏一首农民伯伯填词演唱的歌曲——《不烧秸秆为环保》。
问题: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那么除了焚烧秸秆,还有哪些空气污染源呢?
活动 2 保护空气
介绍: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如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焚烧秸秆等, 以及它们的危害。
问题: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怎么样?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交流自己的想法。
任务:通过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卡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
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汇报: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及找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报,并针对空气污染的相应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问题:如果我们这里的空气很清新,要怎样保持下去呢?(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提出该问题。)
活动: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下保护空气的方法。
小结: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焚烧秸秆等。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②提高空气自净能力③ 绿化造林,④改变燃料方式等。
拓展:认识“地球之肺”森林对空气的重要作用。
实践 制作“防尘口罩”
情境: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可戴上口罩,减少吸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把一个普通的口罩改造成防尘效果更好的口罩。要求: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设计出防
尘效果更好的口罩。
七、板书设计
21. 守护蓝天
烧秸秆或干树叶
↓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
保护空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