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作品表现的美丽可爱的阿拉木汗的音乐形象,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在聆听演唱表现的多种活动中,积极思考感悟音乐表现的情境,大胆表达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懂得音乐来自于生活。
3.能够有感情哼唱歌曲,表现歌曲的韵味。并分辨女子十二乐坊演奏中的乐器,自信的参与到欣赏和表现音乐中,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表现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
难点:自信有感情的参与音乐活动,用歌声舞蹈表现歌曲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歌唱、舞蹈、识读乐谱等音乐技能。但是,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还处于朦胧的阶段,还需要不断地积累。他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自控力,注意力时间相对还是短,所以,让他们动静结合,积极参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从而达到趣味性的活动中掌握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多种形式表现中体会合作的美和快乐,在教师的引导中感知到音乐就在生活中,但高于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组织学生听《阿拉木汗》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学生就坐。
【设计意图】 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段,让孩子们无意识的律动中感知熟悉本课音乐欣赏的旋律、音乐舞蹈特点。
二、情景导入:
1.师: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感受一下具有那个地方的民歌的特点?为什么?
2.教师播放《阿拉木汗》,学生安静聆听。
3. 学生自主汇报:
生1:具有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音乐中有一种热情奔放的性格而又婉转悠扬。
生2: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使人听之欲舞,典型的新疆歌曲。
4.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的民族歌之旅老师带大家欣赏新疆的歌舞音乐《阿拉木汗》,歌曲中典型的切分节奏,让这首舞蹈性的歌曲更加热情奔放。
【设计意图】 第二次聆听歌曲。让孩子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聆听欣赏,检验孩子们对中国民歌——维吾尔族音乐特点的掌握情况。即使学生说不出来原因,教师要渗透这种欣赏经验,孩子们的潜意识会不断加深印象,不断积累相关的欣赏经验。同时,教师告知学生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欣赏乐曲: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次欣赏这首歌舞曲《阿拉木汗》。
1.初听:
师:你想了解作品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主汇报(从音乐表现要素上感受)。
学生安静聆听欣赏,欣赏后回答问题。
如:速度:稍快;节奏:紧凑;力度:中强;情绪:热情奔放;段落:一段体。
2.复听: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思考:“阿拉木汗”什么意思?
生1:阿拉木汗是个人。
生2:阿拉木汗是个漂亮的女子。
3.作品介绍:
阿拉木汗是一位鲜花般美丽的女子。这首歌虽主要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但经过王洛宾整理改编后,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的《阿拉木汗》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钟爱,不仅在中国流传着,还传到了外国。
4.观看视频:
这是一首歌舞曲。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小朋友表现的《阿拉木汗》的舞蹈,更直观感受新疆维吾尔族歌舞特点。
5.舞蹈表现:
老师看到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用新疆舞蹈范即兴表现歌曲。
学生自主表现。(可以请个别同学到台前表现)
6.打击乐器伴奏:
在新疆的歌舞中,离不了手鼓的伴奏。观看一段手鼓的伴奏视频。
我们今天没有手鼓,就用铃鼓代替。手鼓的节奏对我们有点难,我们就用书中给我们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播放音乐《阿拉木汗》,学生用铃鼓按照X 0 X 0的节奏型伴奏。
播放音乐《阿拉木汗》,请学生用响板按照0 X 0 X | 0 X 0 XX |的节奏伴奏。
播放音乐《阿拉木汗》,请学生用铃鼓和响板合奏。
播放音乐《阿拉木汗》,学生分成三组,伴奏两组,舞蹈一组,合作表现。
7.学唱《阿拉木汗》:
轻声哼唱《阿拉木汗》,体会旋律走向和乐句。
生:共计六个乐句,1、2乐句和5、6乐句一样;3、4乐句完全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学唱1、2乐句。采用先说,再唱的方法进行。
教师指导学生用维吾尔族语言的腔调说“阿拉木汗”,体会维吾尔族语言腔调的特点;继续说“什么样?”体会旋律的特点。从而明白音乐来自于生活。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1、2乐句。
教师指导学唱3、4乐句。体会这两句的节奏特点,明白这种节奏令歌曲更加诙谐、活泼,充满生趣。
5、6乐句直接演唱。
完整演唱歌曲。
8.学生分成四组,共同表现歌曲。
歌、舞、伴奏。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始终以音乐为主线,采用层层深入的聆听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到音乐中。一遍听,解决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认识和理解。二遍听,解决对课题的认识。三至五遍听,解决舞蹈表现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六至九遍听,解决打击乐器伴奏、合奏,并与舞蹈合作表现音乐。相信在这么多遍的聆听表现中,学生对歌曲已经很熟悉很熟悉了,所以,水到渠成指导学生参与演唱。
演唱中,了解维吾尔族的语言特点及音乐特点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采用维吾尔族语音的说话特点,让孩子们体会他们的语言风格,并在说、唱中体会——旋律是语言的再现。更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来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意义所在。对于歌曲的三四乐句,则侧重于对节奏的理解和认识,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五六乐句是一二乐句的再现,所以学生可以完整有感情有兴趣的参与演唱了。
四、拓展延伸:
1.聆听“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版《阿拉木汗》。(视频播放)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民族器乐版的《阿拉木汗》,请同学们思考,和我们以前听过的民乐合奏有何不同?
生:不是整个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
师:对,是民乐的一种小合奏的形式,这是由十二个女孩组成的乐队,叫做“女子十二乐。坊”(学生知道就请让学生自己回答)。
2.再次聆听感受,看看他们用了什么乐器?
四把二胡,三把琵琶,二架扬琴,二只笛子,一台古筝。
3.分成乐器五组,模仿女子十二乐坊演奏,记忆每一乐句主奏乐器是什么?
师:合作中的主次分配很重要。如果大家都是主奏,乐曲会很乱,很难听。大家都是配和演奏的,又听不到旋律性所在,没有美感。所以,我们在合作中,要摆好自己的位置,知道合适的时机突出自己。
4.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
可以打击乐器伴奏,模仿演奏,演唱、舞蹈等形式表现。
【设计意图】 打开孩子们的音乐视野,了解民乐小合奏的音乐表现形式,懂得合作中的主次配合,积累对民族乐器的认识和音色的记忆。
四.课堂小结:
音乐是美妙的,表现力是丰富的,平日生活中,多聆听、多表现优秀的音乐作品,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和审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