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七彩的生活》。《小松树》是一首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歌曲。它将儿童比喻成小松树,在党的阳光哺育下好、茁壮成长。歌曲旋律明快,结构工整,后被改编成木琴独奏曲。
乐曲由引子、主题和五次变奏组成。引子是在自由的节奏中由木琴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小鸟的鸣叫和潺潺的流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清晨景象。之后,木琴运用独特的音色完整地、演奏了主题。主题之后,乐曲出现五次变奏。整首乐曲流畅活泼,木琴与手风琴合奏相得益彰。教材中出现了声势练习,它集动作、节奏、演奏、演唱于一体,学生合作练习。这样的乐曲符合三年级同学的情绪情感,能带动同学们的好奇心和表现力。并且可以结合乐曲中几种变奏型创编属于自己的变奏曲。
学情分析 三年级同学在音乐学科上,有一定的音乐知识贮备,并经过两年多的训练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本课教学针对是的我校三年级二班的同学。学生有乐器学习基础。不仅具备比较强的歌曲的视唱能力和节奏型的视奏能力,还有比较丰富的音乐联想力和创造力。对于本课的知识点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教学目标
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主动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能够边唱歌曲边做声势练习,听辨木琴和手风琴的音色。
能够创编声势动作来参与音乐表现。知道《小松树》是电影《雷锋》的插曲。
教学重点:歌曲各个变奏的学习和分析。
教学难点:声势律动的创编
教学准备:钢琴 录音机 多媒体 彩带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小松树》
全体律动,跟老师做拍手、拍腿、捻指的动作。
我们刚刚用了什么方式为这首歌曲做伴奏?
生:拍手、拍腿、跺脚、捻指。
是什么样的节奏型?
老师出示四种节奏型,和同学一起打节奏。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打四种节奏,老师演唱歌曲,和学生合作律动。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对,这首歌曲是电影《雷锋》中雷锋领着大家植树场景的插曲,表现的是春天雷锋领大家植树的快乐活动。你会唱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要求演唱姿势正确,脚站稳,身体站直,空腔打开,下巴收,气息均匀。
填入歌词唱一遍,希望大家唱出欢快活泼的情绪。要求声音有弹性。
再来唱一唱歌谱。
二:歌曲学习
1、这首歌曲还被改编为器乐版本,我们听听看,由什么乐器演奏?
它的音色特点是什么?
生:木琴演奏。清脆悦耳。 还有一种乐器, 是什么?手风琴。
老师简单开介绍木琴
木琴是一种旋律性的打击乐器,是以双手持小硬头槌或软头槌击奏发声。用硬头槌击奏时,能发出木质、坚硬清脆、余音短、穿透力很强的声音,很适合演奏各种形式的音阶、琶音、滑音、颤音、滚奏音、双音、跳进甚至远距离跳进的技巧性的乐句。木琴能用很快的速度演奏,可自如地控制强弱变化。木琴在乐队中常被运用于轻松、活泼、欢快、诙谐、幽默的音乐段落中。
2、这首歌曲主题旋律就是我们刚刚视唱的四个乐句,我们再来仔细听,乐曲中主旋反复了几次?可以用手指表示。(第二次完整听赏)
生:一遍主旋律加五次反复。
每一次反复是不是都是对第一遍的完全重复吗?不是。
都有变化。我们把这样的音乐技巧叫做变奏。变奏是带有节奏旋律的修饰的主题的再现,使一段音乐的旋律、和声或者节奏等等发生一些变化。让乐曲更有表现力,更具有可欣赏性。我们就把这首歌曲分为A+A1+A2+A3+A4+A5
变奏分为严格变奏和自由变奏,严格变奏是在原来的旋律音基础上加花式的装饰变奏,使主题具备新的特点,不改变原来的音乐形象。
自由变奏是更多的运用展开和对比的方法,引入新的音乐材料,音调会有联系,音乐形象会发生变化。
在变奏中,可能改变的是节奏型,或者歌曲的速度,音高,伴奏方式等等音乐要素,让乐曲的情绪,速度发生变化,改变听众的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几次变奏是怎样“变”的。
我们先来关注第1变奏。
老师来划图谱,大家听的同时可以手指在腿上敲击,说出变奏1究竟是什么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
对,第一个变奏变化的是节奏型。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音符,是的节奏急紧凑,增加了乐曲的活泼和趣味性。(密集加花)
在第一变奏的时候我们采用打节奏的方法为第一变奏来做伴奏。请你为变奏1设计一个好听的节奏型。
来欣赏第二变奏,和主旋律比,第二变奏增加了什么?(大跳)(老师划图谱。)第二变奏变化的主要是音高。用了木琴刮奏的方法让旋律的音高,有一个像飞起来的大跳,让我们感受到了松树快速的成长。再听一次第二部分变奏,在有大跳的地方起立。(大跳成长)
在这一变奏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彩带,你打算怎样用彩带表现第二变奏音高的巨大变化呢?请站起来举高彩带吧!
第三变奏请闭眼倾听。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改变?
生:主要改变的是情绪,节奏变得舒缓,情绪变得优美,木琴的小鎚像波浪一样轻轻敲击,仿佛是清风徐来,让人觉得舒适,来,跟着这个变奏让我们轻轻摇晃总计的身体。彩带如何表现优美的情绪?
请你来设计一下。
听第四个变奏,让我们听完后请大家判断,是自由变奏还是严格变奏?(老师划图谱)
对,严格变奏。这个部分很就是一个音高排列和非常有规律的双音的跳跃,非常的平稳(平稳跳跃)。让我们用敲击的方式为这部分来伴奏。用你的彩带轻轻竖着拽。来表现有规律的双音跳动,在这一部分我们都是小小演奏家。
第五部分,听听看,手风琴和木琴谁是主奏乐器?
对,这部分由手风琴作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旋律。围绕着主旋律加花,折叠反复。让听众有一种旋转的感觉,让我们用彩带来画圈表示这部分变奏,根据节奏的变化调整画圈的速度和圈的大小。其实最后两个变奏变化的是音符的排列和伴奏的织体。
师:最前面的是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请用两个两个手指模仿木琴的鼓槌,要随着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在腿上敲击。感受前奏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变化的?并且听听前奏里面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还用木琴模仿了什么声音?
生:模仿了布谷鸟的叫声。有流水声。速度由慢到快再慢,表现的是早晨的到来。
这种节奏缓慢和速度不规则的自由节拍,我们叫它散板,民歌和戏曲中经常运用。
好,这首乐曲有一个前奏,那么有没有尾声呢?
听一下。有一个简短的尾声。
好,我们回头看,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乐曲的组成。这些我们叫它曲式结构。(出示课件)
让我们从头到尾完整欣赏一遍,前奏需要大家轻轻敲腿。主旋律需要大家唱歌词,声音富有弹性,变奏一打节奏。变奏二在大跳的时候起立,变奏三随音乐晃动身体,变奏四用彩带表现,变奏五用彩带划圈。
拓展训练
让我们模仿《小松树》的几次变奏,创编属于自己的变奏曲。
老师为大家选择的是《小星星》,让我们想一想,可以在哪些音乐要素来改变?(师生一起创作并演唱。)
四,课程结束。今天我们欣赏了木琴独奏《小松树》,了解了音乐技巧变奏,并且做了许多有趣的声势律动。四句简短的小小的歌曲能到在演奏形式,演奏乐器,编排技巧以及伴奏方法的变化如此之大,足以体现音乐的博大精深。希望这首只有两分钟的小歌曲能让大家更了解音乐更熟悉音乐,更热爱音乐。让我们再次一起随音乐律动,完整的表现这首作品。
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是敏锐感受音乐活动和理性认识音乐意义的心理历程。而音乐欣赏教学,则是为实现这一历程而提供适宜的环境,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聆听和体悟音乐的过程。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明确课标中小学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吸引学生了解音乐,熟悉音乐,进而演绎音乐,创造音乐。以此为目的,我是这样进行本课的欣赏教学的:
首先,图谱结合教学,进行音乐的再创作。这五个变奏我把五线谱的连接成旋律线,非常直观的看到了五个变奏的变化特点,有利于学生更直接的了解五个不同的变奏,清晰明了。
其次,关于曲式结构。对音乐作品而言,曲式结构就像是人身上的骨架一样,了解了曲式结构就知道了音乐作品构成。小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往往是一知半解,借助图像可以将音乐理论浅显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掌握了曲式结构以后,再根据曲式结构进行音乐创作就会容易多了。
再次,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种形式,只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儿童理解音乐,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尊重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审美主体的兴趣,提高欣赏趣味性,发展想象力,让音乐听觉触动灵魂。本课用了每个学生一根彩带的形式为这首作品进行表现,不同的挥舞方式对应不同的变奏。让活泼好动的学生跟随音乐律动,边听边欣赏。
最后,拓展的变奏《小星星》也是本课一个比较好的设计,通过学习和引导,三年级学生可以自己创编出简单的属于自己的小星星变奏曲,也会对他们以后学习音乐产生莫大的浓厚兴趣。
本课不足的地方是开课的节奏律动部分。有个别同学节奏掌握没有完全到位,老师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