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信息处理与结论表达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探究的信息处理与结论表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06-11 21: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科学探究的信息处理与结论表达
东阳市吴宁二中 孙超群
sun57@ 15267917345
2011年5月21日
要完成某项科学探究的最终任务,就必须对探究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或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
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科学探究的信息处理与结论表达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意义的,超出这个范围便可能是谬误。一次观察的结论往往不能够代表普遍真理。
控制变量 对照实验
大量实验 尊重事实
知识原理 善用逗号
科学探究的信息处理与结论表达
文字信息 图像信息 表格信息
科学探究的信息
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
1.探究问题是分析的依据
2.因果关系是答题的原理
3.定性定量是结论的描述
例1.(2010.益阳中考)为探究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某学习小组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
①用5号电池制备稀释的废电池浸出液。
②取2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贴上A、B的标签,再铺上2~4层
滤纸,在A中加入适量的水,B中加入等量的废电池浸出液。
然后,在两培养皿中分别均匀地摆上100粒大小和活性相同
的大豆种子。
③将A、B两个培养皿放在20~25℃的环境中,每天同时向A中
加清水,B中加废电池浸出液,使滤纸保持湿润。
④连续观察七天,分别记录萌发的种子数。请据此分析回答:
(1)该实验中的实验组是___培养皿,对照组是___培养皿。
(2)本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_______等外界因素对种子
的发芽有影响,因而这些因素在A、B两组中必须保持____。
(3)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将手洗干净,除了清洁卫生外,还
因为____。
(1)B A(2)温度、空气 相同
(3)实验中可能接触了废电池中的有害物质
一、科学探究的信息:1.文字信息
每一个文字
都是重要的信息!
例2.[2010.长春中考]将稀盐酸、Na2CO3溶液、Ca(OH)2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A和滤液B。
(1)得到的固体A是 ;
(2)探究滤液B中是否含有Na2CO3:取少量滤液B滴加足量稀
盐酸,始终没有气泡冒出。由此得出结论: ;
(3)探究滤液B中是否含有CaCl2:取少量滤液B滴加足量
Na2CO3溶液,没有沉淀出现。由此得出结论:不含有CaCl2。
这一探究同时说明滤液B中也不含有 ;
(4)综合分析可知: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① ;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② 。
(1)CaCO3
(2)滤液B中不含Na2CO3
(3)Ca(OH)2
(4)①NaCl
②HCl或NaOH
一、科学探究的信息:1.文字信息
科学原理是解题
不可缺失的隐含信息!
c
一、科学探究的信息:1.文字信息
文字信息是暗示,前面对后面,后面对前面都可能有暗示作用
a
Na2SO4
控制Fe(OH)2的转化量
[或防止Fe(OH)2全部转化为Fe(OH)3]
45:107
例3.下图是氧化沉淀法生产复印用Fe3O4粉的工艺流程简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副产品P是 ,由溶液N获得该副产品的操作顺序是
b→ → →d。
a.过滤 b.加热浓缩
c.冷却结晶 d.晶体加热至完全失去结晶水
(2)通空气时的化学方程式是
4Fe(OH)2 + 2H2O + O2 === 4 Fe(OH)3,由沉淀M获得
Fe3O4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
Fe(OH)2 + 2Fe(OH)3 === Fe3O4 + 4H2O,
控制“一定量空气 ”的目的是 ,
沉淀M中Fe(OH)2 和Fe(OH)3的最佳质量比为 。
例4.(2010.汕头中考)某同学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然后逐渐滴入稀硫酸,测得溶液的pH及颜色变化情况如下表。
(1)从上表中获得的信息有:紫色石蕊溶液遇碱变蓝色,遇酸
变红色。请再写出2点: ① 。② 。
(2)当加入7 mL稀硫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
(1)加入4 ml稀H2SO4时,溶液显中性
(或稀H2SO4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或溶液显紫色
或溶质为Na2SO4等);
在溶液的pH接近7时,少量的酸即可使pH发生较大变化;
NaOH溶液的PH=13.0
(2) Na2SO4、H2SO4
一、科学探究的信息:2.表格信息
善用逗号:表达应合理到位
例5.(2010.安徽中考)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l)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
对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补充完整)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
(1)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
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2)入射角较小时,入射角i 与折射
角 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
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
结论表达应注意前缀条件!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 6.7° 13.3° 19.6° 25.2° 30.7° 35.1° 38.6° 40.6°
例6.(2009.苏州中考)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石灰石样品研成粉末,然后取一定量的石灰石粉末与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假设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和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滤渣质量的数据如下表:
(1)该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为 。
(2)引起三次实验数据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1)90.0% (2)石灰石中碳酸钙分布不均匀(或滤渣未清洗干净或称量样品不准确或称量滤渣不准确)
表格分析:看“横”看“纵”看“同”与“不同”
实验序号 样品的质量/g 滤渣的质量/g
第一次 3.4 0.3
第二次 3.6 0.4
第三次 5.0 0.5
例7.(2009.烟台中考)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
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
示。则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是( )
A.20g,1.0×103kg/m3 B.60g,0.8×103kg/m3
C.60g,1.0×103kg/m3 D.20g,0.8×103kg/m3
分析:曲线的起点是(0,20),即液体体积为0时,质量为20g,
该质量为量杯质量。计算液体密度时应注意减去量杯质量
一、科学探究的信息:3.图像信息
分析坐标图须注意三“点” :
起点、转折点、终点
A
例8.(2010.苏州中考)块状石灰石和适量稀盐酸反应至气泡逸出不明显后,测得其残留液pH等于2。此时取适量反应后溶液,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数字探测仪连续监测,得曲线如下:[pH为纵坐标,时间s(秒)为横坐标]:
①写出AB段内有关化学方程式 ,
②写出BC“平台”段化学方程式 。
③CD段上升的原因是: 。
分析坐标图须注意三“点” : 起点、转折点、终点
例9. [2010.咸宁中考]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U0不变,初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但由于滑动变阻器某处发生断路,合上电键后滑片P向左滑过一段距离后电流表才有读数。且电压表读数U与x、电流表读数I与x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1)根据图象可知:断点位置在x等于 cm处,电源电压U0等于 V;(2)电阻R等于 欧姆?
【解析】(1)根据图象可知:断点位置在x等于5cm处,电源电压U0等于1.50V
(2)当电流表读数为I1 = 0.15A时,电压表读数为U1 = 1.35V
则:U1 = U0-I1R 得R = 1Ω
(或当电流表读数为I2 = 0.30A时,电压表读数为U2 = 1.20V 据U2 = U0-I2R
解得R = 1Ω;也可由过断点后的其它电压、电流值计算得出)
分析坐标图须注意三“点” : 起点、转折点、终点
例10.农科所技术员研究温度对某蔬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制成如图曲线:据此提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
A.温度越高,该蔬菜新品种的产量不一定越高
B.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低于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
C.温室栽培该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 ℃
D.5~35 ℃时,对应温度下蔬菜的合成的有机物大于分解的
有机物
分析坐标图需注意:曲线走向与区间
D
例11. 某同学在做“探究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
  
步骤一:让铁球从斜面F点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推
动木块使木块从位置A移动到位置B;
步骤二:让铁球从斜面E点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推
动木块使木块从位置A移动到位置C。
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二、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1.知识原理
结论表达:必须遵循科学知识原理
错误结论: 物体质量一定,被举高度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合理结论: 物体质量一定,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动能影响因素?
例12.(2010.泰州) 图(甲)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电路图,其中R1是定值电阻。
(1)当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通过调节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来改变 _______ 两端的电压。三次改变滑片位置,测得三组电压和电流值(见下表),发现每次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__________的(选填“相同”或“不同”),固此可得出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初步结论:__________
(2)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仅凭图 (乙)所示器材是不够的。你认为(除导线外)还应增加的器材是_________.
实验序号 1 2 3
电压/v 2.0 2.4 2.8
电流/A 0.40 0.48 0.56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几个阻值不等的电阻
相同
R
二、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2.因果关系
结论表达:必须注意因果关系(因变量、自变量)
自变量是“原因”,而因变量就是“结果”。
例13. 下表是某校生物课外科技小组人工孵化蛙卵的实验方案记录表(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等量的水,孵化时间相同)。请回答:
人工孵化蛙卵的实验记录

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A组与B组相比,C组与D组相比,如果A、C组的孵化率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组与C组相比,B组与D组相比,如果A、B组的孵化率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影响蝌蚪发育因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3.定性与定量
项目
组别 水源 水量(ml) 水温(℃) 蛙卵数 孵出
蝌蚪数
A 池塘水 500 22-25 250 ——
B 池塘水 500 13 250 ——
C 自来水 500 22-25 250 ——
D 自来水 500 13 250 ——
水质相同时,水温对蛙卵的孵化具有重要影响,温度较高,孵化率高
水温相同时,水质对蛙卵的孵化具有重要影响
水温和水质是影响蛙卵孵化的重要因素
结论表达:定性结论必须注意逻辑合理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例14.(2010.杭州中考)如图甲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 -tl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处理后,得到如图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二、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3.定性与定量
(1)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
若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
(2)如图丙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在
重力为17牛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
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
木块对水平面压力FN(牛) 17 18 19 20 21
水平拉力Ff (牛) 5.1 5.4 5.7 6.0 6.3
根据表格数据,得出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式为 。
5.3
5.1
Ff=0.3FN
例15. 一种半导体材料,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为了研究其电学特性,小强和小明同学通过实验,将其中一个元件R进行测试,测得其电流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值,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元件R的I和U之间的关系是 。
二、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3.定性与定量
不严密结论:元件R的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
合理结论:通过电阻元件的电流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表格数据:定性关系还是定量关系?变量控制?
定量关系:正比、反比或数学表达式等
元件R的电阻随温度在变化,通过一组电流跟电压的数据而得出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的定性结论,显然不符合控制变量法。
I=1.25U2
(单位:安)
I=kU2(k=1.25A/V2)
例16. 如图,长3.0m、重10N且密度不均匀的金属杆,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金属杆保持水平,测出O点到拉力F的距离及F的大小,再改变拉力F作用点的位置,测出相应的F与x的大小,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由表中数据可得F与x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
二、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3.定性与定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F与X成反比
(或F=10/X 单位:牛)
例17.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温度计进行专题研究。在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得知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曾设计过这样的一个温度计:一麦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一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透明细吸管,通过橡皮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述数据,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水柱高度h与环境温度t的数学关系式为 h= 。
二、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3.定性与定量
74.4-2.6t(单位:厘米)
定性关系:随着增大而增大(降低);
升高而升高;
……
二、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
3.定性与定量
定量关系:正比: 或y=kx y=kx2
反比: 或y=k/x
一次函数解析式:y=kx+b
… …
诚望批评指正
东阳市吴宁二中 孙超群
sun57@ 1526791734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