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共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20 09: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4.初步认识方程模型,体会数学模型思想,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是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情境1】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
(1)m=0;
(2)-2+5=3;
(3)x>3;
(4)x+y=8;
(5)2a+b;
(6)2x2-4x+1=0.
你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情境2】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情境漫画:好马和劣马沿同一条路径旅行,好马每天走240里,劣马每天走150里,劣马先走12天,好马若干天可以追上劣马.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2)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2岁,你长到我这么大时,我就41岁了.请你算算老师、学生各多少岁?你能列出方程吗?你能说出以上两个方程的共同点吗?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从而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情境1中(1)(4)(6)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情境2中(1)设好马x天追上劣马,列方程240x=150×12+150x;(2)学生15岁,老师28岁.设学生x岁,则老师(2x-2)岁,列出方程2x-2+x-2=41.两个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
【教学说明】
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意义,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有趣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生活,在经过观察、分析后能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根.
2.等式的基本性质
问题1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2什么是等量代换?
【教学说明】
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在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另外发展学生运用符号的意识.
【归纳结论】
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
如果a=b,那么a+c=b+c,a-c=b-c.
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c≠0).性质3: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性质4: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在解题过程中,根据等式的传递性,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
A.S=ab
B.x-y=0
C.x=0
D.
=1
E.3-1=2
F.4y-5=1
G.2x2+2x+1=0
H.x+2.
2.说明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
(1)如果5x+3=7,那么5x=4
(2)如果-8x=16,那么x=-2
(3)如果3x=2x+1,那么x=1
(4)如果-8=y,那么y=-8.
3.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1=9的解.
(1)x=2
(2)x=3.
4.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x-4=18
(2)2y+8=5y
【教学说明】
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答案】
1.C
F
2.(1)等式的基本性质1
(2)等式的基本性质2
(3)等式的基本性质1
(4)等式的基本性质3
3.(1)把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2+1=9,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2是方程4x+1=9的解.
(2)把x=3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3+1=13,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不是方程4x+1=9的解.
4.(1)x=11(2)y=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
【教学说明】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7页“练习”和教材第90页“习题3.1”中选取.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与合并同类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移项的概念.
2.能够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入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移项”的概念方法运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又体现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对移项法解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重点是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
【教学难点】
难点是灵活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情境1】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怎样的?(2)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请说出你的理由?
【情境2】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把若干本书发给学生,如果每人发4本,还剩下2本;如果每人发5本,还差5本,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思考对于所列出的方程如何把它向x=a的形式转化?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移项时,要改变符号.情境1(1)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中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套,今年购买了6x套.列出方程x+2x+6x=270.方程的左边直接合并同类项,可得9x=270,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求出方程的解x=30.情境2中设有x名学生,列出方程4x+2=5x-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都减(4x+2)再两边同时加7得出x=7.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看做把方程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教学说明】
通过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体验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移项
问题1
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
移项的目的是什么?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移项的目的是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的过程是项的位置改变和符号变化的过程.即对移动的项进行变号的过程,没有移动的项则不变号.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变形中属于移项的是(
).
A.由=1得x=15
B.由3x=1得x=
C.由3x-2=0得3x=2
D.由-3+2x=7得2x-3=7
2.通过移项将方程变形,错误的是(
)
A.由3x-4=-2x+1,得3x-2x=1+4
B.由y+3=2y-4,得y-2y=-4-3
C.由3x-2=-8,得3x=-8+2
D.由y+2=3-3y,得y+3y=3-2
3.关于x的方程2x+a-9=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

A.2
B.3
C.4
D.5
4.在方程3x-=1,x+1=,6x-5=2x-3,x+=2x中与方程2x=1的解相同的方程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方程4x+3=-3x-1的解x=_______.
6.解方程:(1)0.6x=50+0.4x
(2)4x-2=3-x
(3)-10x+2=-9x+8
7.(1)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相等?(2)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互为相反数?
【教学说明】
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答案】
1.C
2.A
3.D
4.D
5.
6.解:(1)移项,得0.6x—0.4x=50
合并同类项,得0.2x=50
系数化1,得x=250
(2)移项,得4x+x=3+2
合并同类项,得5x=5
系数化为1,得x=1
(3)移项,得-10x+9x=8-2
合并同类项,得-x=6
系数化为1,得x=-6
7.(1)5y-10=18-3y解得y=
(2)5y-10+18-3y=0解得y=-4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什么是移项?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
【教学说明】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8页“练习”和教材第91页“习题3.1”中选取.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是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3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方程变形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步骤的探究,体会化归思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基础上,引出通过去括号和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理解;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
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是灵活掌握和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
【教学难点】
难点是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①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情境1】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同学们,目前初中数学主要分成代数与几何两大部分,其中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未知数,建立方程,对未知数加以运算.而最早提出这一思想并加以举例论述的,是古代数学名著《算术》一书,其作者是古希腊后期数学家——“代数学之父”丢番图.丢番图的墓志铭:“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人冰冷的墓.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请你列出方程算一算,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
思考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有什么区别?你能否把它转化为已学方程的形式?
【情境2】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
解方程(1)4(2-x)-60=3(x-1)
(2)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列出方程,发现所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情境1中设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为x岁,得出方程方程中有分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2把方程中的分数转化为整数.情境2中(1)x=-7;(2)y=
【教学说明】
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列方程,发现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区别,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问题2每一步中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具体见下表:
步骤
根据
注意事项
去分母
等式性质2
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注意给分子添括号.
去括号
分配律、去括号法则
①不漏乘括号里的项;②括号前是“-”号,要变号.
移项
移项法则
移项要变号
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
系数相加,不漏项
系数化1
等式性质2
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乘以未知数系数的倒数.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数学小诊所:小马虎的解法对吗?如果不对,应怎么改正?
解方程
解:去分母
2(2x-1)=1-4x-1
去括号
4x-1=1-4x-1
移项
4x+4x=1-1+1
合并
8x=1
系数化为1
x=8
【教学说明】
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答案】1.不对,应为:
去分母:2(2x-1)=6-(4x-1)
去括号:4x-2=6-4x+1
移项:4x+4x=6+1+2
合并:8x=9
系数化为1:x=
2.解:去括号,得x--3=x+1.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
两边同除以-1,得x=-.
3.解:(1)去分母:3(x+1)-(x+1)=6.
去括号:3x+3-x-1=6
移项:3x-x=6-3+1
合并同类项:2x=4
系数化1:x=2.
(2)分母小数化整:
去分母,得6(4x-90)-15(x-5)=10(3+2x).
去括号,得24x-540-15x+75=30+20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11x=495.
系数化为1,得x=-45.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
【教学说明】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9、90页“练习”中选取.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从情境故事和回顾知识入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