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10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10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0 07: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清说明顺序,理解文章严谨的思路。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检查预习效果
下面我们看一组图片,用你们预习积累的词语形容一下这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合院里的木质的墙门窗一体
老牌坊
中央电视台主楼
上海浦东建筑群
国家体育场(鸟巢)
中国建筑的
梁思成
特征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
开创者
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返回
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并参与了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设计者
保护者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古长城而遭到多次批判
明清时,古长城被拆毁,梁思成抚砖痛哭
20世纪50年代,不能挽救完整牌楼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问题探讨: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
阅读全文 整体感知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个体建筑
台基
房屋本身
屋顶
返回
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
群体建筑构成
北京故宫
返回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结构方法
结构方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斗拱
四、斗拱
斗拱
中国建筑的特征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举折举架
五、举折、举架
中国建筑的特征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屋顶的装饰作用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
倾斜的屋顶也许是中国建筑最为明显、最无与伦比的特征—— 林语堂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阿房宫赋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说 :这种屋顶,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着色
七、颜色的选择——朱红
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为什么要用“朱红色”?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贺铸《青玉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装饰部件
瓦当
脊吻
中国建筑的特征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用材
彩 漆
木刻
浮雕
琉璃
中国建筑
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整体
局部
第二部分结构








回顾文章的结构脉络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对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1—2)
(3—13)
(14—19)
(20)
(重点一)(本节探究点)
(重点二)(下节质疑点)
检查学习效果
看看下面这些建筑,
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

用材方面的讲究装饰
国家大剧院内
上海金茂大厦
重庆人民大礼堂
“故宫红”为主色调。国家馆为“天”,地区馆为“地”。隐喻天地交泰 。
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
中国馆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力的条件
写作目的
建筑的个性即我民族之性格
立足传统,指向未来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费孝通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语言解读
科学准确
具有文学性,生动具体
文法的特点
拘束性
灵活性
可性译
布置作业
家乡的老房子
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
回顾文章的结构脉络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对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1—2)
(3—13)
(14—19)
(20)
(重点一)(本节探究点)
(重点二)(下节质疑点)
概说——中国建筑自成体系
九大特征
个别建筑物:台基、房屋、屋顶
平面布置:左右均齐对称
结构
装饰
斗拱:减少剪力(最显著特征之一)
举折、举架:多层;上短;逐高
屋顶:瓦面弯曲(最主要特征之一)
朱红为主:颜色使用大胆
构件外露:结构与装饰
有色琉璃瓦:雕刻
风格、手法——“文法”、“词汇”
空间
木材结构:主要结构方法
返回
三、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
建议:要继承优良传统。
——怎样保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个问题?
背景: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
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
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
到1969年,是西直门。
而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
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到处高楼林立。
20世纪50年代, 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拆后多代之以钢筋水泥的建筑!
梁先生为什么痛哭?他为什么主张新建筑要继承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怀?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论文;作者梁思成是当代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文章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具体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民族建筑之间“可译性”问题。
【总结】
是什么——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建筑的“文法”】
从哪来——它们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返回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等。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如何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间
的“可译性”问题?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可译性”问题】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延伸:中西建筑的比较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古建筑?
2、我们现在建造新建筑应该怎样设计?(即怎样使新建筑继承优良传统)
四、思考:
岳阳楼
滕王阁
鹳鹊楼
黄鹤楼
小布达拉宫
天坛
夹道
隔扇
亭子


北京牌楼
华表
中西建筑特征对比
对抗
明快
半圆半方;不固定数量
砖石结构
数量不定
圆或尖
倾向自由发展
西方建筑
和谐
凝重
长方形;固定数量
木结构
数量固定
四面平稳
左右中轴对称
中国建筑
风格
色彩
门口
结构
柱子
屋顶
平面布置
返回
平面布置
返回
屋顶
返回
柱子
返回
结构
返回
门口
返回
色彩
返回
风格
回顾文章的结构脉络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1—2)
(3—13)
(14—19)
(20)
(重点一)
(重点二)
说明文通过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与其他文体相比显得枯燥乏味。但同为说明文,本文则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提示:丰富的专业知识,扩大了文章的容量;丰富的词汇量,提高了文章的表现力;合理的结构安排,让文章有迹可循;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变遥远为临近。
【讨论1】
将我们身边的建筑跟文中所归纳的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对照,看看还有哪些属于“中国建筑”?对于古建筑的破坏与保护问题你怎样看待?
【讨论2】
或许回到刚才“可译性”那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
现代中国的建筑满足了我们哪些需要、解决了哪些问题、承载了哪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