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1 16:5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新版高一历史
单元测试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同纲领》颁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
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
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
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下表是《人民日报》中“打倒”一词词频统计(1947—1987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表?
?
?
?
?
?
?
?
单位:次/百万字
年份
1947年
1957年
1967年
1977年
1987年
打倒
28.8
9.85
83.87
53.6
2.85
A.
1947年,国内阶级矛盾缓和
B.
1957年,停止炮击金门
C.
1967年,“左”倾错误严重
D.
198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62年,国家精简机构,号召国家干部为减轻国家负担,主动回乡务农。许多人主动响应党的号召,精简回农村务农,在漫长的岁月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A.
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
计射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
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
“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中写道:“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大社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C.
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
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
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
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
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
B.
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
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不结盟运动
D.
巴黎和会
下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分配表(%),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C.
发展生产与提高生活水平兼顾
D.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
“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C.
“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
“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如图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朝核六方会谈
D.
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A.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1969年3月,中苏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毛泽东认为:“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6~10月,陈毅等四位元帅应中央要求,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提交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等报告。陈毅等人对“目前局势”的战略性建议最有可能是(  )
A.
积极改善中美关系
B.
争取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推动中日两国建交
D.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A.
“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D.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1979年,在日本政府酝酿对中国提供第一批日元贷款之际,日本国内出现了对中国放弃战争赔偿要“知恩图报”的氛围。日本通产省针对内外反对对华日元贷款超过对东盟援助的意见,也曾明确表示应该对放弃战争赔偿要求的中国给予积极的合作。这种现象(  )
A.
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B.
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
C.
表明中日两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D.
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某同学在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道:“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了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与事实不符的有
A.
?
1处
B.
?
2处
C.
?
3处
D.
?
4处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6分)从专制到民主是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基本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请将图示按照标号补充完整。(4分)
??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4分)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8分)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6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6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2.【答案】A【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此期间建成投产。故A正确。
BCD.涉及的时间信息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CD。
故选A。
3.【答案】C【解析】材料“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过程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4.【答案】B【解答】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则只能体现在香港问题上,故排除A。
B.设立民族自治区,是考虑到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国情,也是从我国各民族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产物,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的产物,体现了从实际出发,设立特别行政区是充分考虑了港澳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们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故B正确。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是一国两制的理念,故排除C。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念,故排除D。
故选B。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十年“文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严重,A错误;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B错误;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严重,C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D错误。故选C。
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精简城镇人口是主要措施之一,据此依据材料“1962年,国家精简机构,号召国家干部为减轻国家负担,主动回乡务农”可知C正确.
A明显错误.故排除.
B说法绝对.故排除.
D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C.
7.【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大跃进造成的,而不是“大社体制”所造成的,排除A项;大社体制只能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排除B项,而D项符合题干要求;大社体制只是强调“大规模、规模大”而并不是改变所有制结构,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突出了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是在1971年,故AB两项时间不符,应排除。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太过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故选:D。
9.【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国在团结和平中立的国家,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C项正确。
A项是“打扫屋子再请客”的含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是指上海合作组织,时间是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万隆会议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根据题意,会议号召亚非人民团结起来,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改变被摆布的命运;另外,依据题干“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亚非人民”可知是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B符合题意;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是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A项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涉及到的国家不止亚非国家的范围,故C项错误;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
11.【答案】A【解析】观察“一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分配表,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比重占了51.68%,所以说“一五”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A正确。
B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12.【答案】B【解答】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兄弟之声”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敌人之声”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中苏敌对关系;“伙伴之声”是指通过1996年“上海五国机制”和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而形成的中俄是结伴不结盟新型的国家关系,故B正确。
ACD.此三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故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解析】从图片中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70年代和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引起三次外交高潮的时间分别是中苏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新时期的多边外交,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解决民族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解决民族问题采用的措施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选:C。
15.【答案】A【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60年代末,中枢之间的关系恶化,冲突加剧,中国当时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需要与美国改善关系,所以陈毅的建议很有可能是这一点。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不能直接遏制苏联的霸权。
C.中日建交对于遏制苏联的威胁没有直接作用。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不能够对抗苏联霸权。
故选:A。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信息“1958年”、“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可知,材料描述的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体现的是符农业的射虎主义改造,排除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体现的是“大跃进”,排除B;“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正是对人民公社的描述,
C符合题意;“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出现在开革开放后,排除D。故选C。
1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9月,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在2001年。①②③④正确,故选B。
18.【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七十年代初”。
【解答】AB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第三世界崛起,而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C正确,故AB说法错误。
?D.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在进行文化大革命,70年代末才进行改革开放,走向振兴,故D不正确。
故选C。
19.【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日之间有积极合作的愿望和要求,这种现象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B.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应该是70年代初,而不是70年代末。C.材料主要涉及到是两国之间的关系,而没有涉及到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D.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71年,材料体现的时间是七九,二者时间不符。故选A。
20.【答案】B【解答】B.根据题干中“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可知此时是1938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而工农红军的称谓是早期土地革命时期,即1927-1937年。1938年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题干中“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也不符合事实,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底,人民公社书记出现于1958-1978年。综上可知,题干有两处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三项。
故选B。
21.(16分)【答案】(1)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门下省;④尚书省。
(4分)
(2)基本原则:按照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4分)
(3)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分)
【解析】(1)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依据材料一图片一信息“九卿”结合所学可知是指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故图片一填①丞相;②御史大夫;依据材料一图片二信息“中书省”“六部”,结合所学可知是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图片二应填③门下省;④尚书省。
(2)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可知三权分立且互相制约的原则。
(3)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依据材料信息“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结合所学可知新型人民民主政治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24分)【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3点即可)
(6分)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
(6分)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分)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等,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从时间上、从涉及的地区上来看跨度相当大,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极高.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所以本题就是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所学知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