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作品专练
虞美人
秦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迴,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重,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2)“乱山深处水萦迴,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解析】“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
(2)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用意: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解析】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碧桃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词人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
【诗意赏析】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首句化用晚唐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语。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啊!又况和露而种,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不是”二字颇耐人玩味。
“乱山深处水萦迴。”一“乱”一“深”,见其托身非所、处地之荒僻。尽管依然在萦迴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
下片前二句见其惜春之心。微微春寒,细雨霏霏,这如画的碧桃更显出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宜人的风物也很快就要消逝,终于发出了“不道春难管”的一声伤叹。
尾末两句写惜花伤春。“为君沉醉又何妨。”“君”,这里指花。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更同情花的青春难驻,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醉意恍惚中也许能排遣几分愁绪吧!可是转念一想:“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如今一醉,自然是容易的,然而,酒醒之后呢?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岂不是更令人肠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
全词情感发展百转千回,深沉蕴藉。词情亦进亦退,亦退亦进地委婉曲折地前进,每一份情感,都紧紧地跟随着它的否定:“不是凡花数”却是凡花命;乱山深处“一枝如画”,依然无人赏识;“轻寒细雨”,风物宜人,又恨留春不住;为君不惜一醉,又怕酒醒时候更添愁。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收到了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秋日三首(其一)
秦 观
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湖 上
方 岳
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②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注】 ①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②蹀躞:小步行走。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
B.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
C.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
D.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 C
解析 “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错误,“萋萋”意为草木茂盛的样子。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故选C项。
4.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
解析 本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别分析“人语”的作用,然后比较异同。秦诗,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但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人语”写动景,“蜂蝶已归弦管静”写环境的静,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深远意境。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3分)
?
?
6.“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5.(1)①:淡淡的忧愁。(1分)②: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1分)
6.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分)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踏莎行①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秦观因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7.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答:
8.请从寓情于景的角度对词的上片进行简要赏析。
答
7.(1)[答案] 抒发了作者因遭贬谪(2分)而产生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要深入理解表情词语和注释。
8.[答案] 作者借描写“迷雾”“孤馆”“春寒”“杜鹃”“斜阳”这些令人感伤的景物,(2分)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1分)而这种凄冷氛围正是秦观内心极度伤感的写照。(1分)
[解析] 寓情于景,注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景与情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题范围是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