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高一历史
同步测试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主要是因为( )
A.
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
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C.
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
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列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对象;国民党将反对帝国主义写进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材料说明()
A.
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B.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不断完善的
C.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开端
D.
近代中国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具有继承性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
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寻找革命同盟
B.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C.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展
D.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尼科尔斯基是一位几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人物,中共“一大”纪念馆都没有他的照片。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
A.
1921年l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
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
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
A.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这些规定说明此时中共()
A.
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
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C.
以反帝反封为主要任务
D.
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1922年,孙中山曾感叹:“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材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
A.
放弃英美式发展道路
B.
联合苏俄,发动民众
C.
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
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不一致( )
A.
应理性寻找爱国与法制平衡点
B.
正义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制裁
C.
盲动的民族主义破坏民国法制
D.
以违法的行为表达爱国不可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材料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答案和解析
【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是想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而辛亥革命是直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三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政治运动,属于制度变革,不属于文化领域,也不属于经济领域,也没有体现技术转型,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A【解析】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而梁漱溟的行为却是一种理性的爱国行为,均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流,故A项正确.
BC两项与梁漱溟的行为无关,应排除.
中国早在19世纪60、70年代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故D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救亡图存的时代主流.
关于五四运动,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以及影响.
3.【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五四运动前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截然不同,因此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在思想的变化,故A项错误.
B项中的背道而驰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依据材料“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可知,C项错误.
故选D.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就是打倒列强,取得民族的独立。再紧扣题干信息,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国民党”,再到“中国共产党?”,可知这体现的正是民族主义的继承性特征,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各阶级”说法不准确,题干信息代表不了“各阶级”,排除;B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民主革命纲领本身;C项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开端是鸦片战争。故选D。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性。促使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部因素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不满,因此“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可知D正确;AC仅各反映了国共两党单方面的因素,均不全面,排除;B项错误,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才开展的国民大革命。故选D。
6.【答案】C【解析】A.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A时间晚于会议召开的时间,排除.
B.与中共一大召开相差两年,不能作为证据,排除.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当时马林是出席会议的共产国际代表.能够在1921年7月,在上海与马林合影,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应该是尼克尔斯基出席中共一大的有力佐证,正确.
D.1925年时间晚于中共一大,排除.
故选C.
7.【答案】B【解析】A.从材料中的全国学生和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各阶层的觉醒,应该可以看出这是五四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应该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B.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应该是大革命发动了北伐战争。
D.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故选:B。
8.【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成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可以看出,对当时中国国情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应该是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政权在中国当时并不存在,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革命军队,而是强调斗争对象的偏差,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坚持共产主义原则,而是强调中公认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活动应该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是错误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照搬俄国道路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表明孙中山对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态度的失望。“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说明孙中山学习的方向从英美转向苏俄,开始联俄,联合中国的工人阶级,反对民众参与革命,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孙中山虽然对帝国主义感动失望,但并未放弃资产阶级革命道路,A项错误;题干未体现革命手段问题,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对待北洋军阀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B【解析】A.从材料一事可以看出,要起诉火烧赵家楼的学生,但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的爱国热情,所以应该特赦。实际上是强调理性爱国与法治并存。
B.材料强调要起诉学生,说明正义的行为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C.体现了学生的行为,破坏了法律,是一种盲动。
D.实际上,梁漱溟对于学生火烧赵家楼是不赞同的,不应该用违法的方式来表达爱国思想。
故选:B。
11.【答案】(1)理由:这个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原则;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潮流,是一种空想。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并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3)变化: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或迷信、尊崇、偶像);革命后认为皇帝“比寻常人还要可怜”(或破除迷信)。
(4)原因: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这些正是五四运产生的思想基础。
【解析】(1)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由,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这个制度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会,违背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
(2)本题考查对孙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解,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1894年,创办兴中会——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05年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1912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3)本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政治革命意义的理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得出: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依据“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得出: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于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这些正是五四运产生的思想基础。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2019新版高一历史
同步测试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
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C.
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D.
国内民主运动高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这次会议,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随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事求是观念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这次会议”发生在(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74岁作家索尔兹伯里曾戴心脏起搏器走长征路,写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书中赞颂长征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
)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
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
D.
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位外国友人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
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长征胜利完成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工人、农民所占比例示意图。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工人阶级已失去领导地位
B.
农民的政治觉悟全面提高
C.
敌后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
D.
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
A.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
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C.
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日前上映的电影《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后,又一部阵容华丽、气势恢宏的史诗之作。电影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90年前的南昌起义( )
①已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②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点
③是中共独立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④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彝民地区,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呼吁全体彝族民众“赶快团结起来,把军阀驱逐;设立夷(彝)人政府,夷(彝)族管理夷(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驱逐西南军阀创建革命根据地
B.
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
C.
中共开始探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中共的民族政策利于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
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解析】A项错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在1926至1927年;
B项错误,国共关系开始破裂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
材料表明1929至1930年蒋介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由称赞变为全面否定和批判,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从1927年进军井冈山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发展到十几块,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调动农民参加参战的积极性,引起国民政府的恐慌。C项符合题意;
D项错误,材料未体现。
故选:C。
2.【答案】C【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故A项错误;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故B项错误;
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故C项正确;
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D项错误。
故选:C。
3.【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随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事求是观念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遵义会议,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长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保留了党和红军,保留和锻炼了红军的精锐部队;沿途传播了党的思想,扩大了影响;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故B项错误;?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是卢沟桥事变,故D项错误。故选C。
5.【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1927年”、“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毛泽东谈到的“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指的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孵出小鸡”则是指1927年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并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故B项正确。
A项是城市中心论的表现,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排除。
C项是193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项是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B。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民革命失败前后中共党员成分变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见,从19274月和1928年6月一年间,中共党员成分由工人占50.8%、农民占18.7%,变为农民占76%、工人只占10%.。工人党员比例骤减和农民党员比例猛增,应与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和中共开展的土地革命战争有较大关系。1927年4月起,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中共领导的城市中的工人阶级为主体的革命力量损失惨重;中共在领导南昌起义等武装起义失败后,建立了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农民纷纷入党,导致农民党员比例大增。可见上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故D项正确;A项结论仅从图示信息中无法得出,排除;“农民的政治觉悟全面提高”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仅从图示信息无法得来,排除B;C项提及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直接排除。故选D。
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消灭革命的阴谋,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使中共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方针政策,中共走向成熟,长征中同样克服了张国涛分裂主义危险,最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继续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种,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相符,因此这件事件是红军长征。在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长征的意义,故D正确;
A项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B项是抗日战争,C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都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BC排除。
故选:D。
8.【答案】C【解析】秋收起义时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故①错误,排除;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故④错误,排除;
②③两项表述正确.
故选C.
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彝民地区”“呼吁全体彝族民众”“赶快团结起来”可以看出中共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红军的长征,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故选D.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红军长征影响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材料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的信息可知,长征消除了国共两党在中国南方的地缘矛盾(两党势力范围冲突),有利于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夸大了长征的作用且国共两党分歧和矛盾不能完全消除,排除;长征是促使国共走向合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故排除B项;D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11.【答案】(1)原因: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巴黎和会中国收回主权的正义要求遭拒绝;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与推动。
(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3)体现:毛泽东率军到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4)目标: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求民主。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解析】(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可以分析出五四运动的原因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与推动;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其它原因是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巴黎和会中国收回主权的正义要求遭拒绝。?
(2)本题考查毛泽东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的“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和材料二“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可以看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从材料二中的“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可以看出毛泽东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而材料一中的孙中山则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
(3)本题考查土地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一可以看出是毛泽东率领军队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图片二体现的是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4)本题考查民主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四“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和“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可知革命目标是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求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这个目标的依据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