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的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以“甚聪惠”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生动,颇具诙谐幽默,和本单元“幽默智慧”的人文主题十分吻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凝练、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这么多老师听课,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掌声欢迎!吾性豁达,善言谈,喜交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来听课的各位老师既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老师,希望你们多提宝贵意见。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1.老师的话里有很多文言文。今天咱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文言文,它出自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幽默智慧”。(出示PPT)在一千多年的南宋,古人的文字里藏着怎样的幽默风趣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1课《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了课文之后,谁能说说课文题目的意思?试试像课文题目这样介绍自己或同桌。
如此说来,吾乃刘氏之女。尔等呢?(指名说)众人皆能举一反三,孺子可教也,为师甚喜之。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了。还记得学习文言文的目标吗?(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请大家在小组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交流课文讲了什么事。(小组内自学)
2、指名小组读课文。每人读一句,相机纠正“为”“应”的读音。(出示PPT)
3、指名小组说说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三、理解课文,感受巧妙
1、指名小组再读课文。一位成员说说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是怎么知道的,其他成员补充。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出示PPT)你读懂了第一句,这句话是说杨氏家的儿子非常聪明。哪个词表达了很聪明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甚”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很、非常、特别……)真会学习,这就是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板书:看注释)用这个办法我们知道“甚聪惠”就是非常聪明的意思。(板书:甚聪惠)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出示PPT)你从哪个字知道孔君平是来拜见他父亲的?在文言中“诣”一个字,现在说却要用两个字“拜访”,很有意思。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写这个字,注意右半部是“匕”加“日”。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请你继续补充,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为(
)设果?你怎么知道的?(出示PPT)(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理解这个句子用了我们学习古文的另外一种方法“联系上下文”。
(板书:联系上下文)虽然省略了也能明白这个意思,从中看出文言文语言精辟、简练。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最后这两句话的意思你们小组能读懂它吗?(出示PPT)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端出的水果只有杨梅吗?(板书:杨梅)
文中为什么单说“果有杨梅”呢?(是孔君平看到了杨梅,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考验杨氏之子的办法,他其实是故意逗这个小孩儿的。)
想象一下:孔君平说这句话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笑,齐读)
品一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孩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板书:孔雀
)
(出示PPT)“未闻”是什么意思?没有这两个字,语气有什么不同?
对比句子:①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合作读对话。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呢?(杨氏子回答的快)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应声答曰)“应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反应快,思维敏捷。)
同桌练读这两句话,加上表情、动作。
2、(出示PPT)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说杨氏之子“甚聪慧”了吗?
孔君平将“杨梅”和“杨”姓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
想一想,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呢?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能用哪些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吗?(出示PPT)此儿能说会道、伶牙俐齿,真是甚聪慧!
这里出现的是孔夫子,那么如果来了一位黄夫子或者来了一位柳夫子,那该怎么办?甚聪慧的人在哪里呢?(出示PPT)
指名答。诸生能说会道、伶牙俐齿,神聪慧!
读准、读通,真的读懂了吗?请你们小组来考考大家。一人说一句课文的意思,其他同学应声回答,这是课文的哪句话?
古人读书,讲究吟诵,摇头晃脑,你们愿意和老师一样吟诵这篇文言文吗?不过,这次呈现的课文可是没有标点的,因为古代人就没有标点呢。一起试试吧!
同学们亦甚聪惠!有生如此,师之大幸!
四、拓展延伸
(出示PPT)《世说新语》里有趣的故事很多,课外时间我们可以找到这本书读一读,了解《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方面的小故事。你会领略更多幽默风趣的语言,发现更多智慧的闪现。
五、板书设计
杨
氏
之
子
?
甚聪慧
杨氏之子??????
杨梅
看注释
?
孔君平????????孔雀
联系上下文
教学反思
一、由浅入深,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习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
因为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教学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由此,在课新课导入中,我从学生们已经遇到的文言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古文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帮助学生背诵阶段,因为观看了窦桂梅老师讲授文言文《书戴嵩画牛》的视频,我仿照窦老师的方法,根据意思找课文,去掉标点读课文,多种形式读课文,多数同学在课堂上就能把这篇文言文背下来了。
课上我的的评价方式,也富有浓厚的文言文味儿,如:“刘氏之女,甚聪惠!”“谁与杨氏之子一样聪惠?”“有生如此,师之大幸”等,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了灵动的课堂氛围。(共23张PPT)
人文主题:
幽默智慧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
21
杨
氏
之
子
读了课文之后,谁能说说课文题目的意思?试试像课文题目这样介绍自己或同桌。
之:的
子:儿子
杨
氏:姓杨人家的
氏
杨
子
之
小组内互助学习文言文:
读懂
读通
读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初
读
课
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②。孔君平诣③其父,父不在,乃④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⑤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⑥家禽。”
wèi
为
yìng
应
课文讲了(
)与(
)之间的故事。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氏子
甚聪惠
人物
人物特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惠:同“慧”,智慧。
甚:非常。
理
解
课
文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拜访。
乃:就;于是。
诣
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替、给。
设:摆放,摆设。
(杨氏之子)为(孔君平
)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给……看
曰:说。
此:这。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随着声音,马上。
未闻:没有听说。
家禽:您家的鸟。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儿?
都在姓氏上做文章
杨梅
孔雀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思
考
问
题
待客热情
反应敏捷聪明机智
有礼貌
“为设果”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夫子”
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思
考
问
题
如果来了一位黄夫子或者来了一位柳夫子,那该怎么办?
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未闻黄牛是夫子家畜;
未闻黄豆是夫子家豆。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
亲不在,于是便叫孩子出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孩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杨氏的儿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背
诵
课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