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眺望(tiào) 觅食(mì) 嘻闹(xī)
B.撩逗(liáo) 戳破(chuō) 稠密(chóu)
C.狗吠(fèi) 掺杂(chān) 给予(gěi)
D.恶劣(liè) 空旷(kuàng) 纯碎(cu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眺望 胆怯 重叠 肥硕
B.抠出 稠密 恶劣 镂空
C.掺杂 驱除 折断 城垣
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
3、根据文意,解释下面词语。
嬉闹:
撩逗:
乖巧: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4、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5、将“忽然”“居然”“茫然”“突然”“显然”填写在横线上。
①但它竟然在一天早上, 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②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 地对前方感到 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③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 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④父亲 也是有所慌张的。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的《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 》《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 》《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二、自主学习
1、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答: 。
2、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要体现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答: 。
3、杜小康原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 。
4、说说你读完课文后的体会。
答: 。
5、从杜小康的故事中你想到了哪些名言名句,试举出几个,与同学们交流。
答: 。
6、划分课文的段落,并归纳段意。
答: 。
课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⑴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⑵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⑶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⑷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⑸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⑹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⑺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
⑻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⑼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⑽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⑾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⑿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⒀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⒁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⒂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⒃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⒄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
答: 。
2、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
3、“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答: 。
4、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3分)
答: 。? ??????????????????????????
提高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显著特点是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请你也运用环境描写烘托自己的某种心情(如高兴、悲伤、兴奋、苦恼等)。(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 2、D
3、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乖巧:机灵。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4、A
5、(略)
6、曹文轩 草房子 草房子 曹文轩文学论集
二、自主学习
1、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一位少年(人物)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环境)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炼,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情节)。
3、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有责任心。
4、示例:
杜小康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段苦难的经历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财富。这段经历可以使人成长,可以使人从懵懂起向成熟。
5、(1)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阳光总在风雨后。
6、 第一部分(第1段):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2-27段):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28-52段):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三、课文阅读
1、经历风雨,护鸭成长(大意对即可得分)
2、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气的恶劣,渲染了可怕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铺垫
3、他既为自己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艰辛而有些许委屈,也为自己能独立经历这场风雨而喜悦,更为自己的成长而欣慰。因此,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也是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4、 这是写鸭群同主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成长起来,并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经受的磨练、坚强和成熟,来暗示人物杜小康的成长、成熟。
四、提高阅读
1、(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2、理解 关心(或关爱、挂念)
3、“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为“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4、 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5、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体现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勇于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6、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声鸣叫,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它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徘徊在山巅不肯落下也似乎是为了想多看我一眼……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