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上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上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1 10:4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学习难重点 1、能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
2、通过分析文章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证方法;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tǎng)  诓骗(kuànɡ)  脊梁(jǐ)
B.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脂粉(zhī)
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D.慨叹(ɡài) 玄虚(xuán) 筋骨(jīn)
2、解释下面词语
玄虚:
怀古伤今:
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4、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 》,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 、 和 。
二、自主学习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答: 。
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 。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答: 。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答: 。
根据文章的与作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答: 。
三、课文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
答: 。
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答: 。
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答: 。
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
答: 。
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
答: 。
6、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答: 。
提高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提高在课外,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索阅读的方法和规律。
常听到这样一种对人的评价:“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对此存在着疑问: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首先,对积极者本人来说,我认为如果“积极”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也就是说,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要知道,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好,凡是劳动,都是要付出精神付出气力的。过分积极,这付出的精神力气,也就不是一般的了,而是过分的付出,是一种透支。试想,如果一个人老是透支自己的精力体力,他的身体状况即使眼前“很棒”,也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到了一定程度,这种虚假的繁荣一拆穿,就是自己想补救都来不及了。伟大的革命导师他老人家曾经教导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说,身体也是吃饭的本钱,活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七病八痛,活着的趣味大概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过分的“积极”是不是的确显得不够自爱了呢?
其次,就“积极”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比如,一个做零件的工人,他毛手毛脚,或者技术不过关,他很积极,别人一小时做100个零件,全是正品,他一小时做120个零件,却有20个是废品,看起来他的绩效与别人一样,好像积极没什么坏处,但是那20个废品的原料,本来可以做成正品的,却让他给白白浪费了,你说,是积极好呢,还是学好技术仔仔细细地做好呢?又比如,一个老师,他很积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本来供学生自修的时间他去讲课,应该下课了应该放学了他也去讲课,表面上看起来他讲得多了,学生从他那里接受的知识得到的好处也多了,但是,原来可以供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休息的时间,被他占用了,学生得不到自己整理知识消化知识的时间,也许他们会因此而对没有整理消化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影响了他们的考试分数,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将运用那些知识的一生;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下一堂课就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问题了,那就是这位积极者以自己假想的“所获”大大影响了学生真正的“所获”,影响了另一位老师本应收到的上课效果,这实在对别人是一种损害;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从此对这位“积极者”产生了反感,从而连带着对他所教的这一门课产生了反感,导致了再也不喜欢这一门课,再也不积极认真去听这一门课了,那岂不是“积极者”以自己的“积极”打击消灭了别人的“积极”吗?这样,他的“积极”,除了留下一些完全的反面效应之外,还会留下一点什么呢?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做事情,光凭热情,光凭“积极”是不行的。“积极”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基础,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本文摆出的反论点是什么?
答: 。
2、本文分哪几个层次批驳反论点?
答: 。
3、文中第三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答: 。
4、文中加点的“假想的‘所获’”和“真正的‘所获’”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 。
5、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其作用是
答: 。
文章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答: 。
7、过分积极不是一件好事,同理,过度的自信就变成了自负,你想对对身边的那些盲目自信的人说些什么?
答: 。
8、看来,对朋友,对亲人,对工作,言谈举止等等,都要把握一个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度”的理解。
答: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C
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舍身求法: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C
且介亭杂文集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自主学习
1、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2、直接反驳(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3、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5、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论点和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失掉了“自信力”。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正面立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指出评价方法要评价自信力的有无应看“中国的脊梁”,不应以偏概全。
自主学习
1、讽刺否定。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5、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6、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四、提高阅读
1、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
2、分2层。第一层,对积极者本人来说,如果“积极”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第二层,就“积极”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
3、论证“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
4、“假想的‘所获’”指自己认为占用课余时间将会得到的收获;“真正的‘所获’”指学生在下一课以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即另一位老师本应收到的上课效果。
5、增强驳论的力量。
6、“积极”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基础,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7、示例:你的自傲、自负。会让领导觉得你缺乏起码的谦虚精神,办事不知轻重,不牢靠。也会让竞争对手利用你的自负,实现自己的目的。不要处处把自己的优点与他人比较,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8、示例:做事要把握好“度”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好分寸、要恰到好处。比如,说话要讲分寸,炒菜时要注意放盐的多少,炒菜时火候的把握,衣服的大小,枕头的高低,等等。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比较恰当的把握好“度”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最熟悉的例子就是炒菜了,为一个人炒菜要根据这个人的情况来确定菜的咸淡度,人要多起来就比较难办了,所以就有了众口难调这个词。所以人在做事情中要注意度的把握,要善于学会做事有度。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