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怀仁县巨子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5:波与粒子 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怀仁县巨子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5:波与粒子 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20 17: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波与粒子
1.图示是利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示意图,用一定强度的某频率的可见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  )
A.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a端,电流表中一定无电流通过
B.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由a端向b端滑动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可能会减小
C.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置于b端,改用紫外线照射阴极K,电流表中一定有电流通过
D.若将电源反接,光电管中一定无电流通过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些原子核能够放射出β粒子,说明原子核内有β粒子
B.核泄漏事故污染物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其核反应方程式为,可以判断X为电子
C.某种色光照射金属发生光电效应,若增大光照强度,则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减少
D.若氢原子从n=6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不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氢原子从n=6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能可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3.关于康普顿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B.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有些波长变短了
C.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有些波长变长了
D.康普顿效应可用经典电磁理论进行解释
4.有关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1能级的过程中可发出8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B.乙图中,在光的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
C.丙图中,1为β射线,2为γ射线,3为α射线
D.丁图中,此反应属于轻核聚变
5.如果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必须具有相同的. ( )
A.速度 B.动量 C.动能 D.总能量
6.如图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则:
A.S断开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大小为3.1eV
B.S断开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大小不可求
C.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1.9 eV
D.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3.1 eV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来做示踪原子、金属探伤等
B.发生β衰变后产生的新核的中子数比多1
C.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放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用绿光照射某种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改用红光照射该金属也能发生光电效应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短
B.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C.若要使处于能级n=3的氢原子电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能量为的电子撞击氢原子二是用能量为的光子照射氢原子
D.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饱和性,不可能无节制地增大原子核而仍能使其稳定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放射性元素经过11.4天有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该元素的半衰期为3.8天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原波长的成分.
D.用13 eV的光子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使其电离
10.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光在传播时波动性显著,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显著
D.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α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
B.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C.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D.用加温、加压或改变其化学状态的方法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B.一般材料的物体和黑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都只与温度有关
C.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解释了原子光谱的线状特征
D.用a粒子、质子、中子甚至γ光子去轰击一些原子核,可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13.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量子理论的核心观念是“不连续”.关于量子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首先提出“能量子”的概念,他被称为“量子之父”
B.爱因斯坦实际上是利用量子观念和能量守恒解释了光电效应
C.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具有动量,也说明光是不连续的
D.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关系告诉我们电子的位置是不能准确测量的
14.如图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 (  )
A.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
B.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ν0
C.入射光的频率为2ν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3E
D.入射光的频率为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15.几种金属的溢出功W0见下表:
用一束可见光照射上述金属的表面,请通过计算说明哪些能发生光电效应.已知该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4.0×10-7~7.6×10-7m,普朗克常数h=6.63×10-34J·s.
16.用功率P0=1W的光源,照射离光源3m处的某块金属的薄片,已知光源发出的是波长为589nm的单色光,求:1s内打到金属1m2面积上的光子数。
17.人眼对绿光最为敏感,如果每秒有N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眼睛就能察觉,现有一个光源以功率P均匀地向各个方向发射波长为λ的绿光,设瞳孔在暗处的直径为D,且不计空气对光的吸收,那么眼睛最远在多大距离能够看到这个光源?(普朗克常量用h表示,真空中光速用c表示)
18.已知某金属的极限波长为0.6 μm,用0.5 μm的光照射该金属表面时发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多少焦耳?该金属的逸出功为多少焦耳?(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A、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a端,加速电压为零,因为电子有初动能,有电子从K端到达A端,电流表中仍有电流通过,故A错误;
B、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由a端向b端滑动的过程中,加速电压增大,电流表的示数可能会增大或不变,故B错误;
C、保持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的位置不变,改用紫光照射阴极K,由于紫光的频率大于蓝光,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电流表中一定有电流通过,故C正确;
D、若将电源反接,因为电子有初动能,可能仍有电子从K端到达A端,电流表中仍可能有电流通过,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
A.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释放出电子,不是证明原子核内部存在电子,A错误;
B.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知,x的电荷数为55-56=-1,质量数为137-137=0,可知x为电子,B正确;
C.种频率的光照射某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若增加入射光的强度,就增加了单位时间内射到金属上的光子数,则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将增加,C错误;
D.根据知,从n=6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不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从n=6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对应的能量更小,不能发生光电效应,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A错误;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有些因为能量减小,从而波长变长了,选项B错误,C正确; 康普顿效应不可用经典电磁理论进行解释,选项D错误;故选C.
4.B
【解析】一群原来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1能级的过程中,根据知,辐射的光子频率为6种,A错误;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B正确;射线带正电荷,在磁场中根据左手定则判定向左偏转;射线带负电荷,偏转的方向与射线相反;射线不带电,不偏转;由此可以判定,C错误;链式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D错误.
5.B
【解析】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若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波长相等,则动量P也相等,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6.C
【解析】
该装置所加的电压为反向电压,发现当电压表的示数大于或等于0.6V时,电流表示数为0,知道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6eV,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γ-W0,W0=1.9eV.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光电子射出后,有一定的动能,若能够到达另一极板则电流表有示数,当恰好不能达到时,说明电子射出的最大初动能恰好克服电场力做功.
7.A
【解析】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来做示踪原子、金属探伤等,选项A正确; 发生β衰变后,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产生的新核的中子数比少1,选项B错误; 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放出种不同频率的光子,选项C错误;用绿光照射某种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因红光的频率小于绿光,则改用红光照射该金属不能发生光电效应,选项D错误;故选A.
8.D
【解析】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能量减小,波长变长,选项A错误;比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选项B错误; 若要使处于能级n=3的氢原子电离,若用能量为的电子撞击氢原子,则电子的能量不可能全部传给氢原子而使其电离;若用能量为的光子照射氢原子,光子的能力可完全被氢原子吸收可使其电离,选项C错误;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饱和性,不可能无节制地增大原子核而仍能使其稳定,选项D正确;故选D.
9.AC
【解析】
某放射性元素经过11.4天有7/8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则 ,可知经过了3个半衰期,则该元素的半衰期为3.8天,选项A正确;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选项B错误;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原波长的成分,选项C错误; 至少用13.6 eV的光子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才可使其电离,选项D错误;故选AC.
10.AC
【解析】A、光的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候表现出的粒子性较明显,有时候表现出的波动性较明显;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A正确;
B、C、光在传播时波动性显著,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显著,B错误C正确;
D、频率高的光粒子性显著,频率低的光波动性显著,D错误;
故选AC。
11.BC
【解析】γ射线是电磁波,α射线不是电磁波,选项A错误; 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B正确;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选项C正确; 用加温、加压或改变其化学状态的方法都不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选项D错误;故选BC.
12.AD
【解析】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A正确;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但不能解释原子光谱分立特征,C错误;用a粒子、质子、中子甚至γ光子去轰击一些原子核,可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D正确.
13.ABC
【解析】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首先提出“能量子”的概念,他被称为“量子之父”,选项A正确;爱因斯坦实际上是利用量子观念和能量守恒解释了光电效应,选项B正确; 康普顿效应证明光的粒子性,光具有动量,也说明光是不连续的,选项C正确; 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关系告诉我们,在微观领域,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故D错误;故选ABC.
14.AB
【解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有,其中W为金属的逸出功,所以有: ,由此结合图象可知,该金属的逸出功为E,或者,故AB正确;当入射光的频率为时,带入方程可知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若入射光的频率为时,小于极限频率,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CD错误.
15.纳、钾、铷
【解析】
【分析】
【详解】
光子的能量E=
取λ=4.0×10–7m,则
根据E>W0判断,钠、钾、铷能发生光电效应.
16.个
【解析】?离光源3m处的金属板每1s内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能为
因为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所以单位时间内打到金属板上单位面积的光子数为个
17.
【解析】
【分析】
根据光子能量和光速和波长关系知光源每秒发出的光子的个数,根据人眼瞳孔的直径求面积,根据每秒有N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眼镜就能察觉到,也就是说在瞳孔所处的球面上能保证每秒N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知人眼球所在面积需要满足的公式,进而得r的大小。
【详解】
设瞳孔与光源相距为r,
在1s内,r处单位面积上的能量为
瞳孔在1s内接收到的能量为
若此时刚好可以看到
由以上式子联立可得
【点睛】
此题考查光学部分,找到人眼瞳孔的面积和人眼所在位置相对光源的面积关系,注意结合数学知识解题。
18.6.6×10-20 J  , 3.3×10-19 J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W=hv0即可求出该金属的逸出功,然后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求解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ν0=。金属的逸出功
W0=hν0=h =3.3×10-19 J
由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h -h=hc(-)=6.6×10-20 J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掌握发生光电效应现象的条件: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或等于极限频率.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求出最大初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