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与粒子
1.下列是四个著名近代物理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汤姆孙发现不同物质发出的阴极射线的粒子比荷相同,这种粒子即电子
B.爱因斯坦用光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C.卢瑟福猜想中子的存在,查德威克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中子的存在
D.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氢原子能级结构模型
2.如图,在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中,保持P的位置不变,用单色光a照射阴极K,电流计G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改用另一频率的单色光b照射K,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那么( )
A.增加a的强度一定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B.用b照射时通过电流计的电流由d到c
C.只增加b的强度一定能使通过电流计的电流增大
D.a的波长一定小于b的波长
3.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现象装置,当用光子能量为2.82eV的光照射到光电管中的金属涂层时,电流表G的读数为0.2mA。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c,当电压表的示数大于或等于1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eV
B.光电管阴极的逸出功为1.82eV
C.开关K断开后,有电流流过电流表G
D.改用光子能量为0.85 eV的光照射,电流表G也有电流,但电流较小
4.在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中微子与水中的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和正电子(),即中微子+→+,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 )
A.0和0 B.0和1 C.1和 0 D.1和1
5.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的能量为hν,动量为,将这个光子打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电子上,光子将偏离原运动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子的散射,下列关于光子散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传播速度大小不变
B.光子由于在与电子碰撞中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增大
C.由于受到电子碰撞,散射后的光子波长小于入射光子的波长
D.由于受到电子碰撞,散射后的光子频率大于入射光子的频率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B.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
C.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
D.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中发生的重核裂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频率一定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强度越大,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B.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总能量减小。
C.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靠,原子核越稳定
D.汤姆孙首先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核内有复杂的结构。
8.关于近代物理的基本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
B.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C.氢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核一定向外放出能量
D.衰变成 要经过6次β衰变和8次α衰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单个氢原子从量子数n=4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最多可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光照射某种金属时,只要光的强度足够大,照射时间足够长,总能够发生光电效应
D. 是裂变反应,且x=3
10.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结构以及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玻尔理论可知,一群氢原子从n=4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最多可辐射6种频率的光子
B.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D.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光强太小
11.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频率为ν的光源照射阴极K产生了光电效应,已知逸出功为W,普朗克常量为h,电子电量为e。调节变阻器滑动片,使光电流逐渐减小;当电流表示数恰好减小到零时,电压表的示数U可能是下列的
A.U= B.U= C.U= 2hν- W D.U=
12.12.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而且粒子的能量ε和动量p跟它所对应的波的频率ν和波长λ之间,遵从关系ν=和λ=
B.卢瑟福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
C.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初动能Ek
D.玻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过程中可同时放出α、β、γ三种射线
B.结合能是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而释放的能量
C.铀的裂变反应方程中,X=3
D.若质子、电子具有相同的动能,则它们的物质波波长相等
14.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B.元素的放射性与外界物理、化学变化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C.光电效应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D.原子核比结合能越大,则原子核越稳定
15.铝的逸出功是4.2 eV,现在将波长200 nm的光照射铝的表面.求:
(1)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2)遏止电压;
(3)铝的极限频率.
16.已知小灯泡的功率,设小灯泡发光时向四周均匀辐射平均波长的光,求在距离灯泡处,每秒钟落在垂直于光线方向上面积为处的光子数是多少?(已知,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7.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一群处于量子数n=4的能态的氢原子,若向低能态跃迁,则:
(1)氢原子至多可发射几种频率的光子?
(2)氢原子由量子数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子的能量是多少电子伏?
(3)用(2)中的光子照射下表中几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逸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多少电子伏?
18.已知金属铯的逸出功为1.9 eV,在光电效应实验中,要使铯表面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0 eV,求入射光的波长应为多少?(提示1eV= 1.6×10-19J. )
参考答案
1.D
【解析】J.J.汤姆孙发现不同物质发出的阴极射线的粒子比荷相同,这种粒子即电子,故A正确;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故B正确;卢瑟福猜想中子的存在,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故C正确;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极大角度的偏转,从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故D错误.
2.C
【解析】
【详解】
A.用单色光a照射阴极K,电流计g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a的频率低于阴极k的截止频率,增加a的强度也无法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A错误;
B.电子运动方向从d到c,电流方向从c到d,B错误;
C.只增加b的强度可以使光电流强度增大,使通过电流计的电流增大,C正确;
D.b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b的频率高于a的频率,b的波长一定小于a的波长,D错误;
3.D
【解析】该装置所加的电压为反向电压,发现当电压表的示数大于或等于1V时,电流表示数为0,知道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eV,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γ-W0,W0=1.82eV.故AB正确.电键S断开后,用光子能量为2.82eV的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发生了光电效应,有光电子逸出,则有电流流过电流表.故C正确.改用能量为0.85eV的光子照射,0.85eV小于1.82eV,则不能发生光电效应,电流表无电流,故D错误;此题选择错误的选项,故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光电效应的条件,以及光电效应方程EKm=hγ-W0.知道光电子的遏制电压由最大初动能决定.
4.A
【解析】根据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知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为0和0.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A
【解析】光子与电子碰撞后,光子方向改变,但是速度大小不变,故A正确;光子与电子碰撞将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能量E减小,根据E=hv,则频率减小,故B错误;由于受到电子碰撞,能量减小,则频率减小,根据,知,散射后光子的波长大于入射光子的波长,散射后光子频率小于入射光子的频率,故CD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
6.B
【解析】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A错误;
B、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B正确;
C、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流的大小与光的强度成正比,与光照时间无关,C正确;
D、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中发生的轻核聚变,D错误。
故选B。
7.C
【解析】用频率一定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强度越大,单位时间逸出的光电子的数目越多,选项A错误; 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总能量增加,选项B错误; 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靠,原子核越稳定,选项C正确; 汤姆孙首先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内有复杂的结构,选项D错误;故选C.
8.C
【解析】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选项A正确;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选项B正确;能级跃迁是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是氢原子向外辐射能量,不是氢原子核辐射能量,选项C错误;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知,铀核衰变为铅核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选项D正确;此题选择错误的选项,故选C.
9.D
【解析】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结构模型,选项A错误; 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单个氢原子从量子数n=4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最多可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选项B错误; 光照射某种金属时,只要光的频率足够大,就能够发生光电效应,与光的强度和照射的时间无关,选项C错误;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D中所示的反应中x=3,选项D正确;故选D.
10.A
【解析】根据可知一群氢原子从n=4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最多可辐射种频率的光子,A正确; 射线和射线分别是带正电的氦核流和带负电的电子流,而射线不带电,B错误;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轻核聚变反应,C错误;根据光电效应发生的条件可知,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频率太小,与光的强度无关,D错误.
11.A
【解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hv-W0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电压表示数至少为:eUc=Ek=hv-W0??
解得: ,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AC
【解析】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而且粒子的能量ε和动量p跟它所对应的波的频率ν和波长λ之间,遵从关系ν=和λ=,选项A正确;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糟糕一样镶嵌其中,选项B错误;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初动能Ek,选项C正确; 玻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但不能解释其它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选项D错误;故选AC.
13.BC
【解析】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即只是α衰变或β衰变)不可能同时放出α、β、γ三种射线,A错误;结合能:两个或几个自由状态的粒子结合在一起时释放的能量.自由原子结合为分子时放出的能量叫做化学结合能,分散的核子组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结合能,B正确;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3,C正确;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质子、电子具有相同动能,由于质量不等,则物质波波长不等,故D错误.
14.AD
【解析】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选项A正确; 元素的放射性与外界物理、化学变化和所处的环境无关,选项B错误;光电效应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选项C错误;原子核比结合能越大,则原子核越稳定,选项D正确;故选AD.
15.(1)2.02 eV (2)2.02 V (3)1.01×1015Hz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可得:
Ek=h-W0=3.23×10-19J=2.02 eV.
(2)由eUc=Ek,可得遏止电压.
(3)由W0=hν0得极限频率:.
16.个
【解析】
每个光子
每秒发射光子数个
解得:个
17.(1) 6种 (2) 2.55 eV (3) 铯0.65 eV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数学组合公式求出氢原子可能发射的光子频率种数.能级间跃迁辐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根据光电效应的条件判断能否发生光电效应,通过光电效应方程求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1)因为,知氢原子可能发射6种频率的光子.
(2)氢原子由量子数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即E=E4-E2=-0.85+3.40eV=2.55eV.
(3)E只大于铯的逸出功,故光子只有照射铯金属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能级间跃迁所满足的规律,以及掌握光电效应的条件和光电效应方程.
18.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公式知入射光的频率
波长
.
点睛:求解本题的根据是知道光电效应方程,还有就是要把电子伏特化为焦耳,计算要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