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变幻的画面
教学内容分析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美术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课以科学小常识——视觉暂留现象,引导学生设计“变幻的画面”,让学生在看看、画画、做做的过程中,感受这一科学现象。此外,本课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又以“把小虎带回家”为题材,进行“动画小制作”教学,让学生带着尽情玩转制作成品的渴望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堂创作,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
一年级学生还不了解设计的目的和作用,但好玩的活动画面和故事情境的创设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吸引他们探索的欲望;一年级学生使用剪刀经验不足,部分学生对裁剪不同物品欲望极高,需提醒学生注意使用的安全,把剪刀用在适当的时候和需要裁剪的位置上;一年级学生施展力度有限,部分学生按照常规方法突破重难点存在不可克服的情况,应选择较薄的制作纸片以利于完成课堂创作,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认识快速转动产生的图像重叠的现象(视觉暂留原理)。 重点:
“变幻的画面”正反两面的设计制作步骤与方法。
能力目标: ①继续领会点、线、色简单组合、装饰画面的技巧;
②学会对称粘贴、夹带小木棍(铅笔)的制作方法。
③掌握剪刀、白乳胶等工具材料正确、安全的使用方法。
难点:
认知和处理背景的留白位置与主体的互补关系。
情感目标: ①通过试玩和欣赏,感受画面重叠现象的奥秘,感受点、线、面的形式美,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
②观察、感受小虎图案剪贴的表情变化,明确其最合适的生活坏境,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解决难点的方法:
①先把纸对折,在正面画出主体物,然后用闭合的剪刀刀尖侧用力勾画轮廓(或借助窗边较强烈的光照勾画轮廓),使之能够透过反面看见主体轮廓,以便于在背景的准确位置留白。
学习用具: 小木棒(或铅笔)、橡皮擦、彩色笔(水彩笔 或 蜡笔 或 炫彩棒)、十六开卡纸、剪刀、白乳胶
四、教学过程安排: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课前准备 课前播放的动物题材动画片;
三款表情的小虎图案剪贴;
提前制作几款范作;
录制示范教学视频;
《变幻的画面》教学PPT;
备用透明胶、剪刀;
白手套;
魔术手出场的背景音乐。
小木棒(或铅笔)、橡皮擦、彩色笔、十六开卡纸、剪刀、白乳胶
课堂导入
以绘本故事引入课题:
打开PPT,向学生展示绘本内容;
同步拿出绘本,“老师最近看了一本绘本《小虎静静》,绘本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跟同学们分享,一起来看看!”
观看后老师提出问题:绘本里讲了什么?请一位同学回答(老师出示、转换三款表情的小虎图案剪贴提示学生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可以讲解故事内容)
“有一只叫静静的小老虎,原来在森林里过着非常安逸的生活,但有一天被可恶的猎人抓走了,静静被困在笼子里无法再呼吸森林里的新鲜空气,无法见到它的爸妈和好朋友,极端情绪随之而来。这时动物保护组织的叔叔、阿姨们发现了它和其他动物,并把身体越来越虚弱的静静和其它的动物们一起救了出来。并计划把静静和其它动物一起送回它们原来的家,静静原来的家在哪里呢?”
1-3、通过对绘本图片的欣赏和理解,构想绘本故事内容并尝试说一说;认真地听关于静静的故事并回答问题,思考把正面的图画转移到反面的方法。 通过故事引入和方法猜想,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师:“那我们又该如何把静静带回原始森林呢?请看!”,出示小虎静静款“变幻的画面”范作实物,并向学生介绍正面是主体:小老虎静静,反面是原始森林,提问:“大家有什么方法把正面的静静带到反面的原始森林?”
3、在听取1-2名学生的想法后,老师小结并提出要教大家一种更有趣的方法。
4、板书课题:变幻的画面
4、明确本课的主题
课堂发展
1、老师:“同学们,你们有看过魔术吗?有听过魔术师那双传说中的神奇魔术手套吗?今天我刚好借来了魔术手套来揭晓、表演如何把正面的静静带到反面的原始森林。”随即播放魔术手出场音乐,带上白手套,并把小虎静静款“变幻的画面”转起来,同步解说:因为人的眼睛可以把看到的物像保存几秒钟,所以两张图快速交替出现,图像就仿佛重叠在一起了,于是小虎静静和原始森林就在一起了。
1、欣赏“变幻的画面”的成品效果,认知玩法,了解快速转动产生的图像重叠的现象。 解决本科重难点。
提问:你们发现了吗?在转动过程中,正面和反面画面合二为一,那正面的小虎静静和反面的原始森林存在什么关系?(师根据生的回答,引导出正确的理解和较准确的答案:互补关系)
2、回答问题,共同认知背景的留白位置与主体的关系。
向学生介绍“变幻的画面”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展示短边对折纸示意图,同步把十六开的画纸短边对折,随后出示制作步骤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3、看步骤示意图,听取老师讲解,认知制作步骤和方法。
老师在白板上进行第一步的细分步骤示范,过程中提出问题:“老师用什么颜色的笔勾画边线?”,“老师怎样画小虎的胡须呢?是点和线吗?”,“老师又怎样画小虎的斑纹?还是用点和线吗?”,“剪刀是闭合的还是展开的?”,“老师用了剪刀的哪一部分勾划?”
学生齐声回答问题后,师补充讲解:①首先,老师在短边对折的卡纸左边一面,用深色笔以点、线、色简单组合形式画出小老虎静静,头部呈椭圆形,耳朵为两个半圆,静静占了画纸的大部分位置,便于画细节的同时也充分彰显主体地位;
②静静站立的造型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构思画出不同的造型;
③然后,用闭合的剪刀刀尖侧用力勾划轮廓,使之能够透过反面看见主体轮廓;(其他方法:借助窗边较强烈的光照勾画轮廓)
④最后,再用其他色笔以点、线、色形式装饰画面背景。
4、 学生观看示范,明确第一步的细分步骤,回答问题,听取老师的要点讲解,学习勾画轮廓、点、线、色简单组合、装饰画面等制作过程和方法。
5、向学生展示其他动物范作,除了静静,我们也可以把其他野生动物带回它们的家;提问:老师用了点、线、面装饰小鱼的身体,美吗?小鱼的家应该在哪里呢?当学生回答正确时,随即展示反面,转起来传递给回答的同学试玩。
5、观察老师展示的其他“变幻的画面”范作,感受点、线、面的形式美,抢答问题,通过试玩和欣赏,感受画面重叠现象的奥秘。
激发创作的兴趣。
课堂创作:
①让学生实践制作一款以点、线、面装饰表现形式的“变幻的画面”,在创作过程中提醒学生务必注意剪刀的使用安全。
②播放提前录制的勾划轮廓、点、线、色简单组合、装饰画面等制作过程视频,让有需要的学生重温示范。
③创作建议
请构思故事,结合故事内容进行画面创作;卡纸形状不一定是长方形,也可以是心形、圆形等独特的造型。
④老师巡视指导,再次面对面示范制作的要点和技巧,根据实际需要,可向构思时间较长,迟迟没有开始创作的学生或不想画野生动物的同学出示课本中的学生作品图片,让学生快速欣赏的同时,启发学生也可以脱离把野生动物带回家的限制,进行其他款式“变幻的画面”创作。
6、课堂创作:
①学生进行根据自己构思的故事进行“变幻的画面”自主制作。
②学生可举手向老师示意,请求指导,给予建议。
③有需要的学生可观看大屏幕重温示范。 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评价与发展
第一课时:
老师选择值得点评、参考的作品进行介绍、点评。
第二课时: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作品的故事。
第一课时:
学生听取介绍、点评和建议,促进第二课时更好地进一步创作。
第二课时: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说出作品的故事及意义。
让学生善于表达,分享创作的想法和乐趣。
课后延伸 最后建议大家:
①课后,同学们可以相互展示创作成品和介绍故事。
②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都有最合适的生活环境,希望同学们多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对任何生命都常怀爱心。 1、听取老师的课后建议。 让学生常怀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