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____的____号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来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地球仪。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诉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对地球仪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地球的形状,赤道,地轴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地球仪,经纬网定位的研究为地图的学习及之后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地球仪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为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目标: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地球仪以及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掌握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学会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这节课要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并且通过利用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感受学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体验对经纬网定位法的探究,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且通过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
而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同时空间想象能力较弱,侧重于形象思维。因此对经纬线的认识和经纬网定位法的研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针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我将综合应用小组合作、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我的教学。这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科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科学教学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首先,新课开始之前,我会先请同学猜一个谜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接着,请同学观察地球仪,分组讨论。说出观察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然后,顺着学生的发现:地球仪上有一条条的线,提出问题:教室外面真的有线绷着吗?使学生自然而然回答出这些线是不存在的,是人为添加上去的。那么这些线到底有什么用呢?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也为了克服整堂课的教学难点,接下来我会通过一个小活动:请学生说出白纸和方格纸上点的位置,来探究经纬线的作用。
第二环节是经线的学习。请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并展开讨论。思考经线的形状,指示方向起始经线的确定和经度的划分。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而且实现了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升华知识点:为什么要分东西经,度数相同的经线有几条,你有什么特别发现。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寻找: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半球。教师顺势提出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 “东西半球的划分”。 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环节是纬线的学习。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使学生把习得的经线的学习方法应用于纬线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表格的辅助下自主探究问题,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然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使学生知道可用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⑴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⑵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⑶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此游戏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实践,化难为易,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突破学习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