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将改变以往的“教师教、学生练”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该过程中寻找与领会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探究和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教材,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它是学生今后地理学习中必备的基础知识,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2.学情分析:首先是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学习中,几乎没有涉及“利用地球仪”方面的内容,了解的很少,认识水平欠缺;其次是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空间思维水平较低,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规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增加了多种令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顺序的设置也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尽量减小难度的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不断地总结方法,突破难点,可实现学生共同进步。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
①.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利用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感受学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经纬网定位法的探究,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②.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利用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
2.教学难点
①.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东西半球的判定。
②. 利用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实物演示法、引导法、表格比较法、游戏法等
2.学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课时: 本节建议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地球仪、白纸、橙子、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今天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有没有人能猜出来?——这就是地球仪。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地球有多大?赤道半径6378千米,周长是4万千米,是一个两端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那这么大的地球,我们要把它一眼望穿有没有可能呢?这样我们研究起来是不是很不方便啊!因此人们就想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做成一个地球的模型,就是地球仪。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一}地轴、两极和赤道
师: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你们可以摸、看、(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小组展开讨论,看看关于地球仪你这小组知道了什么,(把发现、或问题记录下来)
活动:(摸摸,转转,看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讨论:①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②地球仪上你看到了什么?(大部分是蓝色的,表示海洋。还有其他的颜色,区分不同国家)
③地球仪自转时是绕着固定点转动的。老师趁机巩固了轴心、极点(南极、北极)、赤道等概念。
{二}经线和纬线
1.师:,刚才同学看到地球仪上有许多横竖线条,那大家有没有看到教室外面有一条条线绷着啊?说明这些线是不存在的,是人为添加上去的。那这些线到底有什么用呢?
活动:我手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点,有人能说出这个点具体在什么位置吗?
我还有张方格纸,上面横排我标了1、2、3、4,竖排标了1、2、3、4,现在大家能说出这个点的位置吗?横排是——,竖排是——。
方格纸上的点我们能很清楚的说出它所在的位置,那为了能说出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我们也在地球仪上标上一条条的线。
【一】、经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找到北极点,南极点:----依据:上北下南
1、经线的形状:半圆的弧线,有端点(起点,终点)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你能不能利用橙子证明经线的长度相等)
2、经线的指向: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点,沿任一条经线,向北极点移动的方向即正北方,相反为正南方。即指示南北方向。
3、起始经线:各条经线的长度、形状都一样,为了有一个依据,要先定一条起始经线?
本初子午线:国际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本初,即起始,第一。
4、经度的划分: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人们为了区别它们,分别给其标注了度数,称经度,一个圆周360,所以经度也就有360。
师: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基准,以东为东经,如东经10(注意东经10写法)、东经20怎么写、东经30,共多少度—180
0经线以西为西经,如西经10、西经20、共多少度—180
师:为什么要分东西经?--可知某地离0经线的距离及东西方向。
度数相同的经线有几条? 最大经度是多少?有几条?
你还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东经180与西经180重合
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0 经线和180 经线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圆(经线圈),可以把地球切分为两个半球
西经10度和东经170度相对应,也组成一个完整的圆(经线圈),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相对应,也组成一个完整的圆(经线圈)-----
师:这些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你认为如何划分好?
生:根据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为分界线好。(国际上习惯)
师:中国处于—东半球,美国,巴西,澳大利亚,英国呢?
师:00经线是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
【二】、纬线
过渡: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那么,与它相垂直的线-—纬线又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师总结:(用橙子切出纬线)
1、纬线的形状:都是一个完整的圆形,没有端点,长度不等,赤道最长,4万千米,向两极移动,纬线圈长度逐渐变小,最短为南北极点,仅一点。
2、纬线的指向:纬线与经线互相垂直相交,沿任何一条纬线,向右即正东方向,向左既正西方向,即指示东西方向。
3、起始纬线: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最长的纬线—-赤道,设为0纬线,给不同的纬线标注的不同度数叫纬度,赤道以北(上)为北纬,以南(下)为南纬,
4、纬度的划分:(纬度是角度。将赤道定为0°,那么,赤道平面就是参照平面,如一条纬线,在其上找任何一点做它与地心的连线(半径),半径与赤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如果是30°,那么,该点所在的纬线就是30°N纬线。)
师:请大家找到0°纬线,仔细观察纬度的变化,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 线作0°纬线。什么叫南纬?什么叫北纬?度数向北向南越来越 ,最大是 度?
②度数相同的纬线有几条?
③如何划分低纬、中纬、高纬较合理?
中高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中低纬度 中高纬度
00~300 300~600 600~900 300 600
判断:如北纬450
练:如北纬30附近,可知该点在赤道以北,离赤道比离北极点要近,
5、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赤道,分为南北半球。
练:中国处于---北半球,智利,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呢
思考1:在地球仪上划分半球,是真的要把地球分开吗?
生:否,地球是分不开的。地球是个球体,我们只能看到一面,看不到另一面,为了绘制全球的地图,我们来划分出半球,为了更好的表示位置,方便。
【三】、经纬网
这样,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
1、前面我们说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上的位置,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这条是0°纬线就是赤道,向上是20°N,向下是20°S。这条是0°经线就是本初子午线,向东是20°E,向西是20°W。所以A点位置是——,同样B——,C——
2、看这张地图能说出北京的位置,你的位置。
3、应用
我们学习了经纬网定位,它的应用究竟有哪些呢?
茫茫大海上,现在有一艘轮船遇难了,马上就要沉船了,需要向邻近国家呼救,请求快速支援,想一想,船上的发报员如何报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使救援飞机准确无误到达事故现场呢?是不是就要用我们的经纬网定位啊!
所以,经纬网定位是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方法。
4、游戏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利用经纬网模型来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第三排0°纬线就是赤道,向上是北纬还是南纬啊?北纬,30°N、60°N、90°N,向下呢?30°S、60°S、90°S。这一竖排是0经线也就是本初子午线,向东是10°E、20°E、30°E……
①下面我念出一个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请这位同学报出一个经纬度下一个同学起立……
②下面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⑶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同学站起来
{三}巩固总结(约5分钟)
1、学生填表:
经 线 纬 线
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变化规律 长度相等的半圆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端纬线长度减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2、给出三个城市(上海、悉尼、纽约)的代表性建筑,学生说出城市,并在地球仪上查找三城市的经纬度位置。
{四}板书设计
§3—2 地球仪
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纬线//赤道 经线(子午线):连接南北两级
纬度 经度
经纬网
地球表面位置
A
●
20°
0°
20°
40°
60°
80°
00纬线(赤道)
南纬、北纬划分
南北半球划分
00经线
经度变化特点
东西半球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