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五四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五四运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0 16: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8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异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观察图片、列表比较等途径,认识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新课导入】
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教师:这跳动的音符、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人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极高的评价。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出示任务一:阅读课本第59~60页“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文部分,并观看教学视频《五四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2.归纳出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口号、主力、斗争形式和要求。
设计意图: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示巴黎和会场景及顾维钧图片:
教师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了20万劳工在战争中担负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当时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期待胜利能改善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北洋政府派出了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出示材料: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
提出问题: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哪些要求,最后目标实现了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
教师:由于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满含期待的国民从“失望至极”转而发展为“愤怒至极”。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教师:同学们默读教材相关史事,感受下国民是多么愤怒,然后回答问题。
出示教材“相关史事”内容: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上述材料和图片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体现出什么样的五四精神?
学生回答: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教材“相关史事”内容及观看教材图片,进入历史情境中感知历史,体会五四运动的内涵。
多媒体出示问题:问题2.归纳出五四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口号、主力、斗争形式和要求。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归纳。
爆发时间
地点
口号
主力
斗争形式
提出要求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学生
游行示威
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多媒体出示问题:小组合作探讨: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我们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资产阶级向封建军阀妥协,而五四爱国运动中无产阶级没有向封建军阀妥协。(彻底性)
“外争主权”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体现了反帝的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目的。
“内除国贼”矛头指向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为代表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推行的封建统治,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
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设计意图:从口号中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更能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过渡: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的学生、商人、工人等奋起斗争。五四运动的发展如何,我们来共同学习下一子目。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出示任务二:阅读课本第61页“五四运动的扩大”正文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主导力量有什么变化?运动的中心有什么变化?
出示问题: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外对五四运动都有什么反应?
学生1:中方:社会各阶层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学生2:外方: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教师讲解: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唤醒了中国各界民众,工人首先起来支持学生运动。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许多商店门前贴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的标语。
多媒体出示问题及材料:
阅读教材及下列材料:回答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扩大有什么表现?运动的主导力量、中心有什么变化?
材料一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材料二 “为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上海工人罢工标语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罢市救国,不办卖国贼不开行,为良心救国牺牲私利。”
——上海商人罢市标语、口号
学生1:表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学生2:运动主力由学生转到工人,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最终由卖国贼被罢免和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而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深刻的历史意义?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出示任务三:阅读课本第61~62页“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正文部分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其阶级力量、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革命也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 毛泽东:“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材料三 五四运动最突出的思想贡献就是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深入到工人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要求成立能领导自己斗争的政党。一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应运而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教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诸多不同,让我们回顾一下,比较出两者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教师: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异同的比较,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呢?
小组合作探究: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讲解补充。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新的斗争面貌:彻底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新的群众基础: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民族基础。
新的时代特点: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再让学生探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的原因,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小结: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条约;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