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
班级:科教081 学号:08081129 姓名:徐梦靓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固体物质加热的探究,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展离不开对自然物质的利用,这种利用包括改造,可能是外形的改造也有可能是触发质的改变,即物质的变化,但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坏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可以根据物质变化的原理,从而判断一些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坏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引出课题: 物质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1、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 木材燃烧, 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1-1 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1-2 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图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钢铁生锈
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镁带能燃烧
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 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1-7 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①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形状规则 蓝色的固体
②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的液体。
③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生成蓝色的沉淀。
④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 变成白色。
⑤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变成蓝色。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进行如下的分析:
①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④和⑤,原因是硫酸铜固体带结晶水时为蓝色,不带结晶水时为白色。
②有沉淀生成的实验是③,原因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③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②,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这是我们认识物质,进一不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
思考:根据前面的观察,你能总结出硫酸铜 晶体有哪些性质?
分析:硫酸铜晶体是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加热的情况下变成白色的固体,遇水又重新变成蓝色。
提问:在这些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
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师:根据物质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演示实验:在盛有2毫升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鸡蛋清发生凝固。这是由于鸡蛋清中的蛋白质与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现象。
根据这个性质,你能说出硫酸铜的一种用途吗?
分析: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存在着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基础物质,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的波尔多液可以消灭病虫害。
思考: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
分析:根据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的性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可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课堂小结:
要想知道某一种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沉淀、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5练习题。
2、作业上第1节。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1、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形状,状态,颜色是否变化,是否生成气体和沉淀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八、教学后记:
在观察自然界中一些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他们认为的变化,为了增进学生对物质变化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举出了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3个例子,引导他们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很快就意识到有些是化学变化,有些是物理变化。通过演示硝酸铅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两个演示实验的差别,进一步认识两种变化的本质。在教学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会观察分析,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师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