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6-13 17:45:09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般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
牛汉,原名史成汉,蒙古族,当代诗人。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我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生于1923年10月,山西省人。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地区读中学、大学。1940年发表作品,主要写诗,近十年写作散文。已出版诗集十余本,散文集七本,诗话集两本。此外还参与主编中国现当代诗选数部,台湾编印了《牛汉散文精选》。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半个多世纪,曾主编《新文学史料》二十年,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马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掺和( )
枉( )读
读读写写
zōng
cèng

chān
wǎng
奥妙神秘。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酷似:
掺和:
知书识礼:
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凄凉悲愤。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和宽厚。
掺杂混合在一起。
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极像。
文章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复述)
(1-2)从一位诗人来访,
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
(3-9)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
(10)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11-13)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14)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
珍视铭记之情(不能忘本)。
文章的叙事线索:
第一本书
思考: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如何理解这句话?
童年生活是艰苦而沉重的,感觉是辛酸的。
但这些都无法抹去与生俱来的童真、好奇和淘气,和小伙伴、小动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乐,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 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艰辛,人间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感激的复杂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小 结
“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当中蕴涵着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所以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揣摩品析语句
1. 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两句话“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了.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了。
“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
2.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
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第一本书
父子之情
同学相邻之情
人与狗的情趣
甜:父亲的深情;同学、朋友间的友情;童年的乐趣(人与狗之间的默契、情趣)。
酸: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学习的艰难,人生际遇的差别。
拓展延伸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
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可是他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
“知识改变命运”
小 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什么能够看出来?设想父亲夜晚为“我”修补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扩写成一段完整的文字,要写出父亲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共32张PPT)
--老舍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导 言
有这样一位母亲, 23岁就守了寡。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过年。恰巧这时,族中有个人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
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胡适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胡适
胡 适
胡适,幼名嗣穈,原名胡洪骍(xīng),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
1916年并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白话文学的主张。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一九二八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曾任国民政府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辞职,就任北大第三任校长。一生先后获35个博士学位,著作宏富,难以枚举。
胡 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两只蝴蝶
冯顺弟
冯顺弟 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胡传的前妻已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
1.注意下列字词读音,释义: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翳
佃户 筹备 摹画 经营调度
zhōu
chuò
shù

diàn
chóu

diào
基础知识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广漠:广大空旷。
2.标示段序,理清文章结构
3.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依照原文信息补全句子。
胡适的母亲是他的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慈母 恩师
严父
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 见的度量。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一)1~3段:写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和印象深刻的往事。
1.“文绉绉”性格形成的原因
2.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文章结构:
“我”的童年经历(铺垫、呼应)
(二)4~12段: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4自然段 承上启下
1.写母亲“教之严”、“爱之慈”;
2.写母亲 “当家”的艰难出境中表现出宽 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
3.写母亲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
文章结构:
(三)13段:影响“我”的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谆谆教诲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恩师
严格要求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严父
慈爱
从不在别人面前打骂孩子,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慈母
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宽容善良
为五哥还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容忍温和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正直刚烈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当面质问,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我的母亲
胡 适
第二课时
谆谆教诲 严格督学
严厉责罚 正确教导
本文主要是写母亲对他的教导,还是要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宽厚容忍 从不给人脸色看
正直刚烈 从不受一点侮辱
对 子
对 人
严以教子
宽以待人
作者主要写母亲对他的教导,为什么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不仅写“言传”,更写 “身教”。
这是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教给孩子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是紧扣“母亲是我的恩师”。
课文1-3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其中提到母亲了吗?
那是不是与本文的主题无关呢?
作者童年的性格,生活。
提示2: → 文章是怎样引出“母亲”的?
提示1:不是 → 可以先看看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提示1:他的童年生活是有缺憾的。
那是不是与本文的主题无关呢?
提示4:看看文后母亲的这种训练对作者的影响怎样?
提示1:他的童年生活是有缺憾的。
提示2:在缺憾的童年中母亲给了他“做人 的训练”。
提示3:母亲的教导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前三段表明,他的童年生活是贫乏、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课文1-3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其中提到母亲了吗?
那是不是与本文的主题无关呢?
作者童年的性格,生活。
前三段表明,他的童年生活是贫乏、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课文1-3自然段写作者童年生活的用意。
把握本文的语体特点
1.自传体
2.时间顺序,开门见山
3.文如其人,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 饰之辞
体验与反思: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自我反省,你是否遵从父母的教诲做人做事?
2.你父母曾为你做过哪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你目前应当怎样做,才能体恤亲心,报答父母的恩情?
中文:妈妈
日文:はは(haha)
英文: mother
法文:[maman](音译)
拓展延伸
M (many)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
O (old)
妈妈为我操心,白发已爬上了您的头
T (tears)您为我流过不少泪
H (heart)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R (right)您从不欺骗我们,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E (eyes)您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名人谈母爱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自古以来民间的俗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虽然古语有“至亲不谢”,但今天我们要齐声说一句:
谢谢您,妈妈!
中国的母亲花 —— 萱草
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萱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它不仅供人观赏,花蕾叫金针,也可作蔬菜供人食用,在我国南北方广为栽植。
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那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 。
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谢谢妈妈!(共44张PPT)
鲁 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1874-1945)名叫藤野严九郎,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1904-1906)的先生。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26日。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我们先前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背景介绍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
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挽救民族危亡。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
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执
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
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背景介绍
绯红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舜 芋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杳无音信 教诲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读一读,写一写
fēi
jiàn


shùn
yù gěng
pōu

xùn

jié
yǎo
huì
Piē
yì cuò
wù jí
xié
绯 红:
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烂 熳:
红色 鲜 红。
顿 挫 :
和下文的“抑扬”都是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宛 如:
好像。
流 言: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标 致: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驿 站: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休息,住宿的地方。
客 死:
死在异国他乡。
物以稀贵:
把稀少的当做贵重的。
记一记
解 剖:
破开。
疑 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畸 形:
生物某一部分发育不正常。
瞥 见 :
很快地看一下。
决 意:
拿定主意。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杳:
远的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喝彩hè:
大声叫好。
记一记
思 考
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藤野先生
在东京
离开仙台
《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朝花夕拾》
散文
东京
清国留学生
仙台
藤野先生
北京
感激  怀念
整体理解课文
课文结构
藤野先生
(一)见藤野之前,在东京
的所见所感。(1-3)
(二)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
处、离别。(4-35)
(三)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6-38)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藤 野 先 生
鲁 迅
第 二 课 时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 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 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学识渊博、生活俭朴
人物分析: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
真诚关怀
了解裹脚 ——
求实精神
正直、无私
毫无民族偏见
文章通过以上四件事的描写,全面地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小 结
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
思 考
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
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
目的: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
  两个事件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
、    的思想和对“中国
人”的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
强烈的     精神。
妄自尊大
盲目忠君
鄙视
爱国主义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
“变化”指      。
“变化”的原因是:
弃医从文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学医救国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爱 国
  本文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往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明线),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主题思想
小 结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聚
鲁 迅
第 三课 时
学会整理
课文语言探究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1.精读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油光可鉴、富士山)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
中国人。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
“增加勇气”指
“正人君子”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1)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这样一来的结尾有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正确答案应选(1)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练 习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班内一位同学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要求:1.不得超过100字。
2.不能有过于明显的提示语。
——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语文活动(共23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体裁:散文
托尔斯泰(1828—1910)背景资料: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身名门贵族。自小酷爱文学和哲学。在大学时代,他接触到平民出身的同学。退学后,回到庄园,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为农民子弟兴办学。1851年,赴高加索服军役。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
长篇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代表了托尔斯泰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
我们学过:《伟大的悲剧》
黝黑 一绺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失调 穹顶
锃亮 盎然 黯然 粲然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yǒu
liǔ
zhì

xuān

zhū rú

gān gà
chì
tiáo
qióng
zèng
àng
àn
càn
jīn
hàn
mào
yín
读准字音
滞留: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藏污纳垢(gòu):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束缚、限制。
停留不动。
气概、风度。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理解词义
颔首低尾: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惶恐不安。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掌舵为“袤”。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一段:须发的特点
第二段:面部轮廓、结构
第三段:面容表情
第四段:长相平平
第五段:外貌令人失望
第六段:目光犀利
第七段:蕴含丰富
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
第九段:眼睛的犀利 与人生不幸
外貌特征
精神世界
深邃的精神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1.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刻画一个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刻画他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眼睛的描写,展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风貌。
例:《红楼梦》第 三 回
对林黛玉的眼睛的描写。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2.描写眼睛的段落和文章前半部分相比,在感彩上有何不同?
3.这种欲扬先抑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前“贬”后褒。
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小 结
一(1—5)托翁的外貌特征(比喻和夸张联 用,使得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无穷的 遐想。多用抑笔)
二(6—9)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高度赞美)
比喻:眼睛(本体) 喻体:珠宝、探照灯、猎 鹰、晶体、匕首、猎人
目光(本体) 喻体:刚刀、手术刀、X射 线、枪弹、金刚刀、黑豹、磁铁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庸丑陋
大众化
灵魂的高贵,
眼睛的精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反衬
说明
欲扬先抑
4.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有一双非同寻常的眼 睛?
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揣摩品味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用夸张恰当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眼皮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的追寻其猎物来 。
表现托尔斯泰用眼睛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并揭示其本质。
3.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共41张PPT)
献给母亲的歌
——语文综合性活动
母亲 谢谢您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母亲是一篇写不完的诗。我们在妈妈的呵护的天空下健康的成长.可是啊,我们却无法为您做些什么,因为做的一切都无法表达我们对您深深的爱!
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
母爱是撒哈沙漠中,母骆驼为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水纵身跳进深潭的壮举;
母爱是油锅滚沸中,母鳝鱼为保护腹内的鱼卵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的优美姿态;
母爱是在猎人的陷阱中,母狼望着被打死的小狼而在月夜下呜咽的号叫。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爱是寒夜里的一床丝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爱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无声无息,母爱是人间最无私、最真诚、最伟大的同义词。
道不尽的母爱
一个猎人追杀一只藏羚羊,眼看走投无路时,这只藏羚羊突然不在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猎人感到奇怪,但未动恻隐之心,举枪打死了羚羊。回到驻地,猎人解剖发现,原来这只羊的腹中竟有一个胎儿。猎人明白了,她的求饶正是为了孩子。猎人十分后悔,丢掉猎枪,再也不打猎了。
动物界的母爱
母亲节的来历
古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
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 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母亲节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Amanm·Jarvis(1864-1948)发起。
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在母亲于1905年去世,Amanm 悲痛欲绝,两年后,Amanm 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
Amanm 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个母亲节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 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 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
母亲之花 —— 康乃馨
在纤细青翠的花茎上,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花瓣紧凑而不易凋落,叶片秀长而不易卷曲,花朵雍容富丽,姿态高雅别致,色彩绚丽娇艳,更有那诱人的浓郁香气,甜醇幽雅,使人目迷心醉,这就是在母亲节赠给母亲的鲜花——康乃馨。
邮票上的母亲
1934年的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
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
 我国的母爱之花
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萱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它不仅供人观赏,花蕾叫金针,也可作蔬菜供人食用,在我国南北方广为栽植。
古诗中母亲花
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那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
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
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
孟母教子三迁,“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名人话母亲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国)
名人话母亲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国)  
名人话母亲
母亲的诠释
仔细想想,mother一词是可以这样解释的:
M (many)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
O (old)妈妈为我操心,白发爬上了您的头
T (tears)您为我流过不少泪
H (heart)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E (eyes)您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R (right)您从不欺骗我们,教导我们去做 正确的事情
母性文学:
高尔基《母亲》
朱德《我的母亲》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毕淑敏《妈妈福尔摩斯》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冰心《春水。一O五》
《繁星。一五九》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毕淑敏
冰心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母亲年轻守寡,辛苦抚育他们兄妹四人长大,时时受气,但从无怨言。母亲的一切影响了老舍先生的一生,是他的第一任老师。
文学著作中的母亲形象
《我的母亲》
   
丰子恺
老舍
在作者心中的母亲形象虽然只是普通的坐姿、普通的神态,但却蕴涵了母亲医生的生命轨迹,蕴涵了母亲生命的全部意义。同时,由于这一坐像是作为儿子的心灵记忆,因此,它实际上也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和敬意。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海里……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离去。
纸船 冰心
以上诗句精警有力体现了作者的感悟能力,其实作文的语言在平实的基础上也不乏文采,孟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而一个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下面我们做个练习。请同学们以“母爱像————————————————————————。”为题造一个比喻句。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像冰糖,甜而不腻。
母爱像港湾,我是港湾里的一只小船。
母爱像一杯茶,温暖而又有丝丝的清香。
母爱像万里长城一样伟大、坚固。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其实纵使你把母亲比作高山,高山也没有母爱巍峨;纵使你把母爱比作大海,大海也没有母爱开阔;纵使你把母亲比作钢铁,钢铁也未必有母爱坚定,母爱真的很伟大,可这一切都是那么平常。然而这一切我们怎能忘记呢?
亲情在这世间,总是让生活充溢着一份份平平常常但却恒久的温暖,亲情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为此,我们祝福天底下每一位母亲——
致母亲
假如我是一根蜡烛,我原为您燃尽所有;假如我是一 滴水珠,我愿驻入您饥渴的心田;假如我是一只飞蛾,我愿为您扑熊熊烈火;假如我是一把小花伞,我愿为您遮挡洋所有负担的侵袭;假如我是一支染色笔,我愿为您染黑所有的白发。是您,是您生育、养育了我,我会用一生的色彩丰富您晚年的回忆。
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
妈妈,谢谢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共26张PPT)
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
一个是海伦 凯勒。
马克 吐温
本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
文学常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
Helen Keller
(1880-1968)
熟悉课文,疏通文脉
垠( ) 毛坯( )
琢( )磨
凝( )聚
绚( )丽
期期艾艾( ) 预兆( )
yín

zhuó
xuàn
zhào
níng
注音并解释
qī ài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看不过来)。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
风云突变:比喻变换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冥思遐想:深沉地思索,悠远地想象。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根据自然空行概括三部分的内容要点。
整体感知
一、(1-13)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二、(14-21)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三、(22-39)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个抽象事物
你认为沙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爱海伦,有责任心,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启了海伦思维、情感、智慧,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莎莉文老师给海伦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仿照下列句子,用一个比喻句表达出这种感受。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你认为海伦是一位怎样的学生?
有毅力,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好学聪明,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请说说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让“我”回到了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又愉快的生活经历。
问题探究
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
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生动形象地比喻,艺术性地解释了爱。
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而且将爱的含义跟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是一位盲人,但她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描绘出美丽的景色,可见莎利文老师为了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付出了多少心思!环境既是作者的成长空间,又侧面烘托了老师的形象,我对环境的记忆犹新正是老师用心良苦的体现。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莎莉文用“水”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水”让海伦油然而生求知的欲望,用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此时,作者已感受到了“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灵中间”的那种美好的情感──这便是“爱”。
拓展延伸
请大家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
26岁时听觉衰退
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阿炳 1893-1950
原名华彦钧
自学掌握了英语 日语 德语和世界语
当代知名作家 翻译家
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高位截瘫……
张海迪 1955-
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
苏联俄罗斯作家
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