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寻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 惊醒了蛰伏在土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重组而及时,谷类作 物能茁壮成长
关于春天的六个节气
相关农谚(简介)
立春落雨至清明。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早春晚播田。
三月死鱼鳅,六月风拍稻。
春分有雨病人稀。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
一点雨一个灯,落到明朝也不晴。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春 晓
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
你能为下面的画面,配上一两句诗吗?
你能为下面的画面配上一两句诗吗?
赏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赞春
春天像……或春天是……
春 朱自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的故事
……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董文华演唱)
悟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
颂春
课下积累关于春的诗词文赋
写春
天带给我们无限生机,无比的乐趣。当我们踏着绵绵的小草,眺望远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让我们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想像来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吧!请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待收获丰硕的果实。(共35张PPT)
导 言
感动一个人并不难,感动大家五分钟也不难,然而要感动一个国家,感动一个民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他就可以算得上一个伟人了!讲课之前,我们先来一同认识一下,五四以来,用语言文字感动中国百年之久的六位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然而命运残酷,岁月无情,这几位作家都已经溘然长逝,与世长辞了。
鲁 迅
郭沫若
茅 盾
老 舍
巴 金
曹 禺
短 文 两 篇
巴 金
巴金,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现、当代作家。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1907年全家福。左三为怀抱巴金的外婆,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走进作者
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长篇:《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雾》《雨》《电》(爱情三部曲)
中短篇:《将军》《神·鬼·人》《复仇》
散文:《龙·虎·狗》《还魂草》
文坛巨匠
1934年摄于上海寓所
作协主席
曾于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此后的50余年中,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文学博士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1984年10月,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人民作家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的荣誉勋章, 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短文两篇
巴金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kuā hào héng yáng
cuō
zu
撮合,一撮灰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u
lù
露马脚,露怯
露台,暴露
撮
露
宁
nìng
níng
宁愿,宁可
宁静,安宁
本文写于抗争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日》主题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问题探究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问题探究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问题探究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问题探究
巴 金
第二课时
月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使人联想到,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高处不胜寒”。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合作探究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合作探究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冷
隐喻当时凄寒冷酷的社会。
她象征着那些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人们。引用传说结尾是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亮的冰冷,为了这个已死了的星球而奔月的,作者虽用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思想。
3、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合作探究
对这冰冷世界的憎恶与厌倦
对温暖和光明的无比向往
4.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象,猜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合作探究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比较阅读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比较阅读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写一写:
请你试着将你的人生信条寄托在某物上,以短文、诗歌或散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之中,野草算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一种植物了,它的平凡,可以漫山遍野竞相争绿而不被留意;它的普通,可以护卫水土始终不渝而不图荣辱。
自有傲雪志凌云
恰欲风华笑迎春
目对寒窗清气满
喜待梅子来日闻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共24张PPT)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歌曲欣赏《塞北的雪》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因为不受形式的限制,可以更加便于抒发感情。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以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雪》《风筝》《希望》《好的故事》被称为是鲁迅先生“寻找那逝去的青春”的青春组诗。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写作本文的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祖国的南方已成为革命的中心。北方,尽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还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者当时生活在北京,他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读准下列字音
褪尽 凛 冽 脂粉奁 磬口
把握字形
蜡梅——腊梅 胡蝶——蝴蝶 壶卢——葫芦
tuì
lǐn liè
lián
qìng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2.作者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哪里的雪,从哪 个词可以看出来?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 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江南的雪(1-3)
特点:滋润美艳 之至
朔方的雪 (4-6)
特点:顽强抗争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提问:这三个形容词哪个是指北方的雪?这句话是什么含义?
“灿烂”是指“北方的雪”,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是一种单调,是一种不幸。强调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为什么?作者的那句话表明了这种态度。
思考:你更喜欢哪幅图画?你觉得作者 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 的意义?
象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它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它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而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其二,象征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它着眼于篇章;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象征中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人们可以通过象征体去理解抽象的意义。
《野草》的象征艺术
象征手法
3.鲁迅赞扬“朔方的雪”,却为什么 把“江南的雪”也写得那么美好?
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使“朔方的雪” 更加突出。
这是正衬还是反衬?
正衬
思考: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什么愿望?
用战斗来创造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小 结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
“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奔放的、不惧牺牲的战斗者。也可以这样说,作者喜爱江南的雪,向往着这种平和、恬淡的生活;但他更欣赏朔北的雪,他深知在严酷的现实环境中,只有不断的战斗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随旋风蓬勃奋飞
在日光中,如包藏火焰的大雪旋转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闪烁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青春消息
处子皮肤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的磬口腊梅
冷绿杂草在雪下
追求美好理想
不屈不挠斗争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
孤寂寒冷
这篇散文诗,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赞美,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探究:1.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 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雨死了,其灵魂变成了雪。就如同奋斗的战士,肉体消亡了,精神却永远不死。 “死”是一种献身精神,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北国的雪象征的是孤独的奔放的挑战者,象征着不屈的反抗的精神。
点明主旨:赞扬朔方
的雪孤独而顽强的战斗。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
2.“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轻柔而和缓。
3.作者写塑雪罗汉对展示江南的雪景有什么帮助?
用动态场面展示了江南雪景的快乐与温情,从侧面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
4.你觉得作者在文章的前后两个部分中笔调有所变化吗?作者仅仅是在写雪吗?
作者一反对江南雪景描写时温婉、恬淡的笔调,笔调显得刚劲、果决,似乎更偏重于写雪的某种精神。
岑参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韩愈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的诗句:
能力迁移(象征手法)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雪象征着不屈的斗士。在你的想象中,雪还可以象征着什么?
请认真思考后 写一篇随笔。(共25张PPT)
组 歌(节选)
浪之歌
雨之歌
纪伯伦
黎巴嫩文坛骄子 —— 纪伯伦
他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是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的中坚和代表。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的哲理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
《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作者简介: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chì
dǎo
niù
qiào
zhōng
kuì
cuì
dì
qióng
cuǐ càn
xiāng qiàn
áo
xū
hè
预习检测,注音。
炽热( ) 祷词( ) 执拗( )
俊俏( ) 衷情( ) 馈赠( )
憔悴( ) 真谛( ) 天穹( )
璀璨( ) 镶嵌( )
翱翔( ) 长吁短叹( )
千山万壑( )
预习检测,解释词语:
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璀璨: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赠送(礼品)。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
酷肖:
海誓山盟:
长吁短叹:
盛气凌人:
纹丝不动: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似。
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傲慢的气势逼人。
一点儿也不动。
整体感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读课文考:
“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
浪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海浪的形象
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彻夜不寐”?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守护世界,让世界更和谐,更美丽。
海浪和作者的形象已经融为一体,这句话既是海浪的倾诉,又是作者自己坚定的声音。
读《雨》,思考: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哪几种雨?
雨
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造福他人);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滋润万物的雨) ;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启迪心扉的雨) 。
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
一个信使的形象, 为云彩和田野传情。
借雨之歌,表达诗人愿为万物付出爱心和愿为万物传递爱的信息的意愿。
拓展延伸一
请你根据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 的特点?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浪?
_______的雨?
热情洋溢
一往情深
无比忠诚
多情浪漫
温柔善良
痴情
缠绵任性
___的浪
滋润万物
让山河欢乐
让花草欢笑
传递爱情
充满爱心
启迪心扉
___的雨
如: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 也采用拟人化手法。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已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 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语言特点: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去感悟人生的无数哲理吧。
结束语(共21张PPT)
海 燕
高尔基
作者介绍
高尔基, 前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代表作品:
《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
“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列宁
说在前面的话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写作背景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 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基础知识
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éi)
掠起(1uè) 困乏(fá) 蜿蜒(wān yán)
胆怯(qiè) 号叫 (háo)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 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 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 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 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基础知识
朗读方法: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 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 情、 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 望。
第一层次(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 高翔”。
第二层次(4—6节)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 措。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重点描写 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 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 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次(7—8节),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
第二层(9—11节),描写海燕在海浪与云空 拼搏 。
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文章结构
1. “暴风雨将要到来”,海燕高傲的飞翔,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2.“暴风雨逼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3.“暴风雨即临”勇敢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的呼唤暴风雨
海上暴风雨的图景
象征意蕴
海燕是: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艺术 形象,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 的革命先驱。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了。
企鹅:蠢笨,胆怯。
以上三者象征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者。
海燕与以上三者对比,突出了海燕的形象。
象征意蕴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暴风雨象征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环境描写
(渲染烘托)
问题探究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作用是什么?
“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燕矫健的姿态。
写出了大海强大的力量,浩大的声势。
问题探究
“它在大笑,他又在号叫……” 作用是什么?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他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作用是什么?
表现海燕的乐观自信、坚强勇敢、慷慨豪迈 。
反动派是纸老虎,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问题探究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作用是什么?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用是什么?
强化海燕兴奋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革命的到来。
祈使句,表达了作者期盼经受革命风暴的洗礼,及召唤革命者奋起反抗,赢得解放的豪情,同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总结
这篇散文诗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热情讴歌了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作者态度:抑恶扬善,爱憎分明
写作特点
象征手法;
丰富多彩的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反复;
圆熟精湛的技巧:对比,烘托;
句式灵活多变;
用词准确生动。
本文线索:暴风雨的逼近。
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海燕 革命高潮
海鸥
海鸭 反动势力
企鹅
大海 革命先驱者
波浪
乌云 恐惧革命、
闪电 悲观失望者
狂风
暴风雨 革命力量
练习:连线题(共27张PPT)
雷电颂
郭沫若
体裁:散文诗 节选自历史剧《屈原》
亲临现场,真切感受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 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历史剧 《屈原》《棠棣dí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屈 原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第二场
奸佞神殿密谋
屈原激愤独白
婵娟悲壮献身
(劝诱-献身-火葬 )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
全剧分为五幕:“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犀利( ) 污秽( ) 迸射( )
虐待( ) 祈祷( ) 忏悔( )
鞭挞( ):
罪孽( ):
睥睨( )( ):
踌躇( )( ):
犀利( ) 污秽( ) 迸射( )
虐待( ) 祈祷( ) 忏悔( )
鞭挞( ):
罪孽( ):
睥睨( )( ):
踌躇( )( ):
xī
huì
bènɡ
chàn
tà
niè
pì
nì
chóu
chú
nüè
qí
鞭打。比喻抨击。
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犹豫。
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
整体感知
(1)与以往的课文相比,此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第一层次 (1-8)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土偶木梗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研读赏析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 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无形的长剑
土偶木梗形象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象征人民群众;
指坚定的信念;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2.哭,苦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
揭示了统治者的外强中干的怯懦本质。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的邪恶力量的顽强的斗争精神,体现它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写作特点
1.内心独白想像奇特,联想丰富, 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 激情。
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 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 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 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 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分析比较: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静夜》与本文的不同。
两首诗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含蓄,想像新颖。而《雷电颂》是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酣畅淋漓。较多地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拓展延伸
结束语: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屈原的故事或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