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发怵 瞅见
发蔫 niān 擅长 绰号chuò
刷浆 jiāng 戳 chuō 一瞅 chǒu
发怔 zhèng 褒贬bāo 难堪 kān
秫 shú 撮 cuō 擀gǎn 面杖
懵mēng
shàn
chù
chǒu
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发怔:发呆。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逢场作戏:遇到机会偶尔玩玩,凑热闹。
左右逢源:比喻事情无论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做事圆滑。
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复述故事情节;
2.二人“奇”在何处?
指出异同。
俗世奇人
刷子李
绝活: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全身不粘一个白点
人品:艺高胆大、自信自尊
好嘴杨巴
绝活:急中生智的一番告白,既给李鸿章留下了面子,也解脱了自己的责任
人品:能说会道,机敏过人,有胆有识。
请找出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的语句,加以品味,并说说这样的语言特色有什么好处……
品味语言
有浓郁的“天津风味”
1.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
2.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
3.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4.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
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造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
就是——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
没有了记忆的城市是可悲的,
没有了文化积淀的民族是可怕的。
风云楼主
塑造了一位奇人,讲述了一个故事,
揭开了一段历史,留下了一串记忆,
而探询的是一种精神与文化。(共17张PPT)
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
萧乾
作者简介
萧乾 (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译有《尤利西斯》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阅读课文,要求:
提示:用圈点批画的方式作好标记。
1.扫除字词障碍; 2.说说你最喜欢文中介绍吆喝的哪个片段?为什么?
萧乾 ( ) 支棱 ( )
招徕 ( ) 馄饨 ( )
囿于 ( ) 饽饽 ( )
隔阂 ( ) 秫秸秆( )
qián
zhī leng
lái
hún tún
yòu
bō bo
hé
shú jiē gǎn
文章写了很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吆喝】葫芦儿 葫芦儿冰糖多呵 大糖葫芦儿呵 蜜来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哎 大糖葫芦儿呵 哎 扛串儿 哎 小朋友 扛串儿 大糖葫芦儿呵
【解说】冰糖葫芦在冬天的北京随处可见。小贩们把红红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然后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卖。 相传冰糖葫芦由来于宋代,一江湖郎中以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治好了皇宫贵妃的郁症,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就如法炮制,把山楂串起来卖。时至今日,冰糖葫芦仍非常受大众喜爱。 根据不同的区域,北京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各有特色,东南城、西北城、厂甸、庙会、东安市场的吆喝都有不同。
葫芦儿呵 葫芦儿冰糖儿多呵 葫芦儿 将蘸得耶 葫芦儿 大糖葫芦儿呵 葫芦儿 将蘸得耶 多么老大的串哪
冰糖葫芦
【吆喝】哎烤白薯哇 热乎呃
【解说】烤白薯外地也有,据说北京的最好,另有风味。
过去卖烤白薯的是一大早出来做买卖,他们头戴毡帽,用大剪子夹白薯,在铁皮桶改造成的炉子里烤熟,趁热卖。
烤白薯:热乎呃
【吆喝】买一大小 呃小金鱼儿 来呀哎 唔哎嗨 大小 呃小金鱼儿来呦 哎 仨大一条啊 俩大一条啊 您别拿我们当卖 黄瓜的呃 我们是卖 大小呃 小金鱼儿来呦呃
【附注】金鱼池徐家,由十四、五岁的小孩挑担到各胡同里去卖,吆喝诙谐有趣。 【解说】过新年,很多人家喜欢买小金鱼在鱼缸里养着,图“吉庆有余”,既哄小孩高兴又图个吉祥。胡同巷子里常见着肩挑木桶和筐的卖小金鱼的,木桶里盛满水,用荆条编的筐子里放一、二十个金鱼缸。
旧时东郊高碑店的金鱼最有名,做买卖的挑着担子从东便门到各条胡同叫卖,吆喝声拉长音极有韵味。而在不同的区域,吆喝也各有特点。
小金鱼:仨大一条啊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你能用自己的朗读展现其中的“京味儿”吗?
整理吆喝
1.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2.为家乡的某一特产创作一句可吆喝的广告词。
商 贩 百 相(共15张PPT)
大 家 都 来 说 新年
说故事;
说民俗;
说感受;
……
永远的记忆
春 酒
琦 君
春 酒
你从课文里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风俗画?
春 酒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在这几幅风俗画中,你最喜欢的哪个人物?你喜欢他(她)的什么 ?
领略意境,理解感情:
1.你觉得课文中真正能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什么?
2.文章结尾作者因为怀念春酒,并泡了八宝酒,那思乡的感情排遣了吗?为什么?
风俗美 人情美
少了家乡味
劝君更进一杯酒,
家乡风味在心头。
酒不醉人人自醉,
醉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的习俗里,
热闹,祥和。
童年的记忆里,
温馨,纯真。
故乡的民风里,
淳朴,真诚。
春 酒
春酒
家乡的味道
思乡怀旧
风俗美
人情美
悠悠岁月酒
滴滴春酒情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
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
品味语言,关注细节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春 酒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思念总是人们难以挥去的情愫。请你把对家乡的思念以下列的形式表达出来。
家乡是一坛陈年的春酒,在我心里,藏得
越久,味道越醇。
家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后来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共19张PPT)
1走近作者:
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散文集《蒲桥集》等
1.端午风俗有哪些?
2.家乡鸭蛋有何特点?文字透露出作者对家乡鸭蛋何种感情?
3.端午鸭蛋一节中写了哪些生活小事?
2感知课文:
1.系百索子
2.做五角子
3.五毒
4.画“王”字
鸭蛋络子
线绳结成的网状的袋子
结构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挂“鸭蛋
络子”
敲破“空
头”吃
鸭蛋壳
装萤火
虫
囊萤映雪的故事
自然、闲适的风格
名声
特色
情感: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请在课文二三段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体会语言特色。
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男生朗读)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 色”例: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女生朗读)
“空头”“白嘴”有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齐读)
此句“文白夹杂” ,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你对此有何看法?
网友评论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4.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
2.作文:以 “家乡的端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本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或者写其他值得怀念节日风俗,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过年的情景……
布置作业(共17张PPT)
沈从文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
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美妙有情的歌声
美妙有情的歌声
电影《蝴蝶泉边》片段
电影《刘三姐》片段
美妙有情的歌声
美妙有情的景色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那颜色像天空一样蓝。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那颜色像天空一样蓝。
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
壤,这些好歌不会生长,这些歌也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民族的艺术》
美妙有情的生活
沈从文
湖南凤凰人,苗族
现代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家
代表作《边城》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共23张PPT)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一、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 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请查阅地方志,或者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
二、认识方言
2.小游戏。你平时在家,可能经常用方言和家人交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分组模拟一家人(爷爷、奶奶、父母、自己)在饭桌上的谈话,用方言交流三四分钟,记录下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一些词语、短句,总结它们的不同。
四:语言与风俗
三、节日探源
搜集讨论
中国的七大方言:
1.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
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 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 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 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
春节
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春节的起源:
清明节
四月5日左右。
唐代诗人 杜牧
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清明节的起源
端午节
日期:农历五月初五
民俗习惯: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起源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
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
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
民俗习惯: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
赏菊、插茱萸、放风筝、
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