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鲁迅
(小说)
执教者 慈溪市巷城中学 胡航嘉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作者用了哪句充满感情的话概括了那晚的社戏和那晚偷豆的经历?
整体感知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研读赏析
《红楼梦》中美味的“茄子羹”做法
戏未必是好看戏,那么豆是好吃的豆吗?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戏未必是好戏,豆也不过是平常的豆,却让“我”有了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那么真正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主旨探究
拓展延伸
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1.和父母交流童年趣事,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和长辈交流他们童年的趣事,获得别样的人生体会,丰富自己的写作宝库,写一篇题目为“童年的花儿”的作文
2.令迅哥尔魂牵梦绕的除了平桥村的人,还有平桥村美丽的景色,请同学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并细细品味,感受美丽如画的江南水乡。
课后作业新教师公开课记录(二)
年 月 日
上课班级: 学生人数: 学科
课题(教科书的章节、页数):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
(2)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首先我想请同学说说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预设: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鲁迅先生哪里人?他小时候生活在绍兴,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这里有一种令鲁迅先生魂牵梦绕的戏——社戏。那么我们首先对社戏来作一个了解。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课件)
二、整体感知
师:我们大家对社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我想请同学来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预设:我和小伙伴们一块儿去看社戏 一波三折 欣赏月色 偷豆
我和母亲到外婆家做客,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机会去看社戏,差点不能成行,后来在伙伴们的帮助下踏上了看戏之路,饱览着沿途的月色看到了社戏,看完后去偷了罗汉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师:在课文中,作者用一句充满感情的话概括了那晚看的社戏和那晚偷豆的经历,同学们找一找,应该是哪一句?
三、研读赏析
师:好的,鲁迅先生说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出好戏又是怎样美味的好豆能够让鲁迅先生如此的难以忘怀呢?那么我们就一块儿去看一看那戏,品尝品尝那豆吧。
我们两大组进行,左边两大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好戏”的部分,等会请同学来说说这出戏到底有多好看。
右边两大组来看“好豆”部分,也是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等会请同学来说说这豆好吃在哪。
(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讨论,师相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好了,时间差不多了,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出戏好在哪,请同学来说说。
预设:这出戏不好看:
理由:我最愿意看的戏没有看到;铁生老头没有翻筋斗;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看见大家都很扫兴;我忍耐的等着;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好看:好看的不是戏本身,而是通过看戏让我体会到了伙伴(桂生)的热情好客,双喜他们的直爽的性格。)
师:通过大家的分析,原来这个戏并不好看啊。
师:那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豆的味道到底有多美味。在看这部分之前老师也准备了一道菜,先请同学们品尝一下这道美味的茄子羹,我们来看看如此美味的佳肴是怎么做的。请同学来读一下,原来做出美味的菜肴是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工序啊。
茄子羹: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课件)
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文中的豆子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生火,然后在器具上煮,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
那你觉得这么简单的做法和佐料能做出美味的佳肴吗?(不能,那这个豆会好吃吗?)
不好吃:味道很一般。
好吃: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师:“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预设:因为这些豆是我们自己摘的,有乐趣。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从哪里看到了我们偷豆的乐趣,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好的,那么请你来叫一个你的伙伴给大家再现一下偷豆的乐趣。你就客串双喜,另外一位同学来客串阿发。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读文章有两个层次,一是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二是读出情感,读出神采。同学们觉得这两位同学读出对话的神采来没有?
师:要读得生动形象,首先就要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我们一起从课文的描写中来揣摩一下这两个人物当时的心理。首先来看双喜,他是第一个跳下船的,我们看到双喜是个勇敢的孩子,那么偷豆之前他还问了阿发,这让阿发面对我这个客人该怎么回答呢,体现出了阿发的狡黠,很机灵?
师:好的,那么当双喜征求主人的意见时,阿发同意了吗?说了哪句话?“看到了一个神气的,小大人的形象,从先看一看豆子,豆子大的话偷自己家的,可以看到一个无私淳朴的阿发,来回摸又看到了一个细心的阿发”
师:那么请刚才两位同学再来读一遍
师:效果大不一样了。大家在读到自己喜爱的人物时都尝试着去抓住人物的特点,使得老师也感觉到他们是那么地让人喜爱。那么,假如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请同学们运用“我愿意与交朋友,因为”的句式来回答。
四、主旨探究
师:很不错,淳朴的平桥村村民都成了大家的好朋友。同学们发现没有,讲来讲去,我们探讨的都是“人”。而作者念念不忘的,却是“戏”和“豆”。戏未必是好戏,豆也不过是平常的豆,却让“我”有了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这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小引)中有这样的载述:“我有一时,曾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感。” (课件)
那么真正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师:真正令迅哥儿难以忘怀的,却是它们中间所包含的那种淳朴,那种天真,那种情趣,那种自由啊!用三个字概括:人情美
五、拓展延伸:
戏未必是好戏,豆也不过是平常的豆,却让“我”有了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那么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六、课后作业
和父母交流童年趣事,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和长辈交流他们童年的趣事,获得别样的人生体会,丰富自己的写作宝库,写一篇题目为“童年的花儿”的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七、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美丽的江南水乡,令人难忘的朋友深情,这一切都永远地停留在了“迅哥儿”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用心去感受,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它们将会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学习源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