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课件(5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课件(5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1 22: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虹、和璧、和璞,相传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做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
你知道和氏璧是一块怎样的玉璧吗?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所创作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吧!
?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
如何快速默读课文
一篇文章篇幅很长,需要用最快的时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时,可采用如下技巧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不认识的字,可以先不管,读完再查字词典。
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1)读完全文,我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内容。
(2)阅读时,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每段的主要内容,最后把每段的内容综合起来,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和氏







chén
lìn
qiáng
nuò
huà
lián


shàn
qīng
xuē
páo
zuì








运用:老张,我借你的摄影机,保证明天完璧归赵。



字义: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
组词:(璧还)(璧合珠联)(璧月)
字义:指某些物体内部的表层。
组词:(壁橱)(壁画)(壁炉)

qiǎng
(强大)
huá
(划归)
(倔强)
jiàng
(强逼)
qiáng
xiāo
(削弱)
xuē

huà
(划船)
(削好)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





chén
结构:独体字
组词:臣仆
臣愿前往
音序:C
部首:臣
里边扁框朝左。
笔画从上到下依次来写,最后写左边的竖折。

xiàn
结构:左右
组词:献给
借花献佛
音序:X
部首:犬
南字下框内点和撇要小、下边是两横一竖。
犬字右上角有一点。

nuò
结构:左右
组词:诺言
唯唯诺诺
音序:N
部首:讠
左窄右宽。
右下边是右不是古字、一撇在横的靠左位置起笔、横上边要短。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一、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二、读拼音,写词语。
1.赵王zhào
jí(  
)dà
chén(  
)来shānɡ
yì( 
 )解决问题的策略。
2.蔺相如把和氏璧xiàn
ɡěi( 
 )秦王,秦王却没有信守chénɡ
nuò( 
 ),jù
jué(  
)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
召集
大臣
商议
献给
承诺
拒绝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快速默读课文,连词成句地读,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继续读下去,初步了解“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阅读速度的提高,与我们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直接关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而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话作为一个整体
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和眼跳次数,这样阅读速度就会提高。因此,在阅读中注意养成整体识读的习惯,这也是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快速阅读的方法(二)——连词成句地读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三个小故事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找出故事之间的关联。
蔺相如
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怒发冲冠”意思是气愤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是神态描写。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是在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的话,他也是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白白落到秦王手里。
讨论交流: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秦王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客客气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蔺相如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心的。这也从侧面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秦王的虚伪。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同归于尽”可以看出蔺相如态度非常强硬,如果秦王再不答应,他就要跟秦王拼命。可见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把自己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了。
“生气、拒绝”可以看出秦王很强势。对于赵国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敢生气,敢义正言辞地再三拒绝,是因为他的国力强盛,不怕得罪赵国。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划线的部分,照应上文大将军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廉颇也有很大的功劳,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做铺垫。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不满、不服。
“就靠”“爬”说明廉颇对靠嘴皮子上位的蔺相如很不服气,甚至有点瞧不起他。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说出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特点。
“脱下战袍,绑着荆条”意味着廉颇放下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可见,他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内容上看,“完璧归赵”是“渑池会面”的起因,因为“完璧归赵”使秦王没有占到便宜,才有了渑池会面时秦王对赵王的侮辱。而且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件事上,蔺相如立下奇功,职位比廉颇高,从而造成了“将相不和”的局面,这才有了“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廉颇: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想一想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运用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典型事例就是最能反映人物品质的事例。就写人而言,写作时应该选择能够突出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材料,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个具体事例表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胆识过人;而“负荆请罪”则高度赞扬了他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
想一想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廉颇和蔺相如之所以能够和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以国家利益为重,有一颗爱国之心。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国家的利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
望梅止渴
退避三舍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怒目圆睁
大惊失色
垂头丧气
神采飞扬
目瞪口呆
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
机智勇敢
舍生忘死
克己奉公
光明磊落
持之以恒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诗句:
(1)不畏秦强畏廉斗,古来只有蔺相如。
——晁补之《渑池道中》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3)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完璧归赵
将相和
以国为重
品德高尚
知错就改
精神可嘉
起因:秦王企图骗宝璧
经过:机制勇敢斗秦王
结果:完璧归赵,封上大夫
渑池会面
起因:秦王让赵王鼓瑟
经过:相如逼秦王击缶
结果:再立大功,封上卿
渑池会面
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
经过:相如回避忍退让
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
本文通过对“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读这篇课文我用了______分钟。
2.《将相和》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写出了__________的原因及__________的过程。
一、速读,了解内容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将相不和
将相和好
二.下列句子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B.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
C.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D.秦王我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
B
小练笔
廉颇负荆请罪来到蔺相如家,蔺相如热情迎接。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