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植树的牧羊人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B.遮拦(zhē〕
呼啸(xiào)
缝隙(féng)
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o)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二、综合性学习
8.综合实践。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
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浓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他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桃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9.
根据牧羊人的表现分析其人物品质特点,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表现
牧羊人的品质特点
牧羊人让“我”喝水,带“我”去小屋。
(1)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
了油。
(2)
牧羊人不知道土地属于谁的。
(3)
10.
选文第一段对高原的描写有何作用?
11.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请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12.
选文最后一段写道“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在道别时,假若,“我”要留一份礼物给牧羊人:你觉得“我”会留什么礼物?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以文中“我”的身份写出留下的具体礼物。并从“礼物的价值”角度阐述理由。《作业推荐》——植树的牧羊人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B.遮拦(zhē〕
呼啸(xiào)
缝隙(féng)
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o)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判断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A项“干涸”应读“hé”;B项“缝隙”应读“fèng”;C项“微薄”应读“b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正确;
B.戮——戳;
C.簿——薄;
D.菏——荷。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D.“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使用不恰当。可改为“寻踪觅迹”。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由第⑤句的“那是”可知此句是领起句,总领下文的回忆,应放在第一位。第④句点明旅行的地点,应放在第二位。第③句的“光秃秃的山上”与第④句相接,应放在第三位。第②句的“倒塌的房屋”与第①句的“废弃的村庄”相接,第②句应放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⑤④③①②。故选B。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都是虚构的。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将狂风比作野兽,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将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对比,运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点睛】
怎样判定有“像”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具备两个条件:一、“像”字前后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二、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就不是。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否定不当,应该删去“不”;B项语义重复,应该删去“大约”或“左右”;D项搭配不当,应该把“笑声”改为“歌声”。
点睛:病句类型的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二、综合性学习
8.综合实践。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
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2).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
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
HB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3).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本段文字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阐述一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对内容的概括,宜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即筛选出每句话的核心内容,然后综合起来加以概括。(2)考查标志、图标所蕴含的寓意。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作答。(3)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浓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他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桃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9.
根据牧羊人的表现分析其人物品质特点,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表现
牧羊人的品质特点
牧羊人让“我”喝水,带“我”去小屋。
(1)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
了油。
(2)
牧羊人不知道土地属于谁的。
(3)
10.
选文第一段对高原的描写有何作用?
11.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请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12.
选文最后一段写道“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在道别时,假若,“我”要留一份礼物给牧羊人:你觉得“我”会留什么礼物?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以文中“我”的身份写出留下的具体礼物。并从“礼物的价值”角度阐述理由。
【答案】9.
(1)善良、热心(2)一丝不苟、热爱生活(3)无私奉献
10.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植树的不易,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佩。
11.
(1)运用动作描写,运用“分开”“数”“拣”等动词,细致刻画出老人内心活动,性格特点,他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跃然纸上。
(2)“一个”是数量词,写出了种树人始终孤身一人坚持种树的情景,展现出种树人的辛苦,也突出了种树人执着坚守的品质。
12.
礼物可以是与改善此地生态环境有关的、也可以是减少牧羊人孤独感的、也可以是对我有重大意义的事物,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要从“礼物的价值”去阐述理由。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根据表格中列举牧羊人的表现分析其人物品质特点,牧羊人让“我”喝水,带“我”去小屋,我们互不相识,牧羊人接待我,表现了牧羊人待人热情,善良;“房间里房间得很房间,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这是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体现了牧羊人勤劳,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爱劳动,爱生活的品质;“牧羊人不知道土地属于谁的”,可以看出他并不在意这些,体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10题详解】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从结构上讲,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所描写的荒凉景象这与后面的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内容上看,描写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等内容,突出了牧羊人生活环境恶劣,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表现了“我”对牧羊人的赞美。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1)本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分开”“数”“拣”等动词,这个人物的动作描写,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分开”“数”“拣”等动词,刻画出牧羊人挑得认真、仔细,体现了他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勤劳朴实的品质。
(2)要求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加点词的作用。首先联系词性,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一个”是数量词,强调牧羊人自己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体现了牧羊人的辛苦和执着坚守的品质。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迁移能力。给牧羊人送礼物,送人礼物要本着投其所好,物有所用,表达美好祝福的原则,结合文章内容,牧羊人自己一个人生活,坚守这片土地,使荒漠变绿地,他一定很孤单,另外他留在这片土地就是为了为这里的环境改善植树,所以,所送礼物一定既不妨碍环境又能给牧羊人生活带来了乐趣,体现礼物的价值即可,答案不唯一。如可以送个牧羊人一台收音机,牧羊人在植树时随身携带听听音乐等,为生活增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