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材:浙教版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081 孙 何(08082125)
一、教材分析
二、目标分析
三、教学过程分析
四、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本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章内容看,该节是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的延续,并与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的内容相辅相成。
从生物学知识体系来看,一方面,神经系统的结构是神经调节的基础,产生的功能与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着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使命;另一方面,以神经系统作为结构基础上产生的生理功能,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对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能使人和高等动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本界内容可与高中生物学多个知识点相关联,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及内环境和稳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射和反射弧确定
兴奋在神经元细胞内部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细胞内部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上的传递
培养学生处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及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 设疑引入
(二)进行讲授 揭示原理
(三)运用提高 形成技能
(四)归纳小结 延伸提高
(五)布置作业 巩固创新
巩
固
归纳小结
延 伸 提 高
运用提高
形 成 技 能
进行讲授 揭示原理
创设情景 设疑引入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 设疑引入
一群小鸟在草地上觅食,当有人经过时,小鸟“轰”的
一声飞走了,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
同样,在草原上觅食的植食动物必须时时察觉肉食动物
的光顾并及时逃跑,否则便会变成肉食动物的食物。
三、教学过程分析
(二)进行讲授 揭示原理
是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突触的信号传递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
树突
轴突
郎飞氏结
髓鞘
神经末梢
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树突是胞体发出的短突起。
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神经纤维。
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轴突的神经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构成突触联系。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
1
2
3
4
5
6
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示意图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
可兴奋细胞的特性就是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发生反应。
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动作电位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
极化状态:在静息状态时(即没有神经冲动传播的时候)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即静息膜电位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去极化:在极短时期内,膜内电位会高于膜外电位,即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形成外负内正的过程即为去极化。
反极化状态:神经纤维膜达到外负内正状态。
复极化:在短时间内神经纤维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
神经细胞的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的去极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
神经细胞的复极化过程
神经细胞的反极化状态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
神经细胞的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的去极化过程
K+
K+
Na+
Na+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
神经细胞的复极化过程
神经细胞的反极化状态
Na+
Na+
Na+
Na+
Na+
Na+
K+
K+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冲动的传导
膜电位(mv)
+200
-20
-40
-60
-80
+200
-20
-40
-60
-80
膜电位(mv)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Na+
Na+
K+
Na+
Na+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分析
突触的信号传递
突触 : 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叫做神经肌肉接点。
轴突
髓鞘
轴突分支
肌细胞的细胞膜
肌细胞的细胞质
肌细胞的细胞核
三、教学过程分析
突触的信号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
突触小泡里面含有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
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引起肌肉收缩。
三、教学过程分析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反射中枢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伸肌
肌梭
屈肌
膝反射示意图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
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
元和效应器。
膝反射的过程:敲击使股四
头肌受到牵拉,刺激了其中
的感受器(肌梭),使传入
神经元的末梢产生动作电位。
传到脊髓,经过突触引起传
出神经元的兴奋,再沿传出
神经传到效应器(股四头
肌),引起股四头肌(伸肌)
收缩,发生膝反射。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三)运用提高 形成技能
_______是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由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部分组成。
静息状态时(即没有神经冲动传播的时候)神经纤维
膜的电位是外为_______电位,膜内为_______电位。
去极化是_______离子往内流,复极化是_______离
子往外流。
突出释放的化学信号是_______。
三、教学过程分析
(四)归纳小结 延伸提高
神经元是构成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在静息状态时(即没有神经冲动传播的时候)神经纤维膜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极化状态被破坏,称去极化。但在很短的时期内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
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为外正内负,两者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
三、教学过程分析
(四)归纳小结 延伸提高
突触主要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末梢内部有突触小泡,里面含有乙酰胆碱。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后,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加大到一定阈值时,可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反射(reflex)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需要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
三、教学过程分析
(五)布置作业 巩固创新
毒患猛于虎。10年前,中国的青少年对毒品还知之甚少,对爱滋病甚至闻所未闻,但是今天,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吸毒现象存在。90.1万登记在册的吸毒者中,近80%是青少年,其中16岁以下的就有1万多人,还有相当部分事实在校学生。
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
2.长期吸毒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其作用机理如何?
3.结合材料,谈谈自己对“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的认识。
1.毒品包括那些?
医学上所用的镇痛剂如:吗啡、度冷丁是否属于毒品?
我们该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
思考: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协助学生构建出新的知识,采用设疑导入法,以系列问题诱导学生思维从而得出结论。
2. 为学生布置良好的学习情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材料,以多媒体图象、动画真实生动反映问题实质,采用问题导入法及讨论法,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
3. 鼓励学生反省、思考,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事实真相,通过调查、研究、思考,从而 的到知识,培养正确的人声观、世界观。
四、教法、学法分析
学习方法
回忆已有概念,加深加强对概念的理解,由
于存在差异性,学生可以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达到对概念应有的理解水平。
学生利用问题及问题场景,认真思考、分
析,通过与同学的讨论等方式得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