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有丝分裂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6-14 20:3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丝分裂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细胞分裂图、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 ~10 %)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 → 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 → 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练习:
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在核附近,并与决定分裂方向有关的细胞器是
A.中心体 B.高尔基体 C.内质网 D.核糖体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一般看不到染色体,这是因为
A.显微镜使用不当 B.染色体大小
C.洋葱表皮细胞无细胞核 D.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右图为某一高等生物有丝分裂某一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物为一种植物
B.该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C.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该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
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
①X射线照射 ②煤焦油的刺激 ③温度过高
④细胞失水 ⑤肿瘤病毒的侵入 ⑥紫外线的照射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②④⑥
在一个细胞周期内,染色体数目倍增,染色单体复制,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最早显现,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为清晰的时期依次为
①分裂间期 ②分裂前期 ③分裂中期 ④分裂后期 ⑤分裂末期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③①④ D.⑤③②④
甲图为洋葱根尖分生区某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乙图是一组目镜和物镜,丙图是在较低放大倍数下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 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装片移动方向是
A.①×④;左上方 B.①×③;右下方
C.②×③;左下方 D.②×③;左上方
反思:本节涉及的内容较多,练习太少,特别是学生对于画图及识图能力不高,需在本章结束或讲解其他章节时多加复习。
a
b
c
d
e
f
一条染色体中DNA含量
甲4




4
3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