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对《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的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明确结构是能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并且也知道了如何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本节内容的设计便是对这些内容的巩固,重点在让学生在思考和动手中理解什么是“能承受一定力的 ”,即更深层次地理解结构的涵义,也让学生加深对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解与体会。同时通过《技术与设计1》的学习,学生对设计的一般过程已熟知,但可能经过一个学期有些淡忘,通过本节课加强学生对设计一般过程的认识和实践,尤其是对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和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三个步骤的强化学习和实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更加深入地理解结构力学角度的涵义
对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理解和应用
进一步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筷子桥的搭建,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
2. 通过筷子桥的设计,学会制定设计方案
3. 通过筷子桥的强度测试,理解技术试验的方法和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筷子搭桥活动,激发学生结构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运用到结构设计中
教学难点:开阔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形成多种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和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搭建的演示筷子桥两座
学生活动材料:筷子若干,皮筋若干,草图设计的纸张
【教学策略与手段】
通过“筷子搭桥”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形成多种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通过分组合作,体验设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引入:图片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筷之桥”创意简介
2.“筷之桥”模型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该结构的特点
3.介绍各地在2010年所举行的“筷子搭桥”活动,并播放“筷子搭桥”视频
2010年5月18日中午,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第一届趣味科技活动——“筷子搭桥”承重比赛在创新楼广场进行。
2010年11月10日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举行“筷子搭桥”比赛
2010年12月24日温州二中举行“筷子搭桥”比赛
4.选取各地“筷子搭桥”活动中的部分成果,让学生对比分析优缺点,重点对比承重能力,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结构强度的方法措施。
5.明确本节课“筷子搭桥”活动的设计要求。
①所用材料为60根筷子,30根皮筋
②要能承受5kg的
③具有一定的创意
6.画出设计草图
7.分小组制作“筷子桥”
8.对学生作品进行技术试验,重点是对承重能力的对比。(该环节中,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作品承重性能可能不好,此时重点在对失败作品的分析和改进)
9.小结,从整节课的内容中提炼设计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