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课件3章末

文档属性

名称 成才之路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课件3章末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06-14 23: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章 末 小 结
一、物理思维方法
1.抽象思维方法:从大量生活事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运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2.等效代替方法: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代替,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二、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
力的种类 产生原因或条件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联系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 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 总是竖直向下 在物体的重心上 弹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弹力 物体之间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由弹性形变的大小决定 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在接触面上
摩擦力 物体之间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接触面粗糙、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与引起相对运动趋势的切向外力相等,滑动摩擦力f=μFN 与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在接触面上
  三、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任何物体的运动变化,都跟它受到的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因此,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变化的基础,也是学好力学的先决条件.
隔离法和整体法的选取
2.受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因为重力为场力,施力物体不在图中,易漏掉,再接触力(即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不要分析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施加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要注意确定每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作是物体受到的力.
(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物体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要根据学到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受力分析需严密,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找施力物体防“添力”.顺序分析防“漏力”.分力和合力避“重复”,性质力效果力免“重记”.
如图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作用下,A、B保持静止.物体B的受力个数为 (  )
A.2         B.3
C.4 D.5
[解析]以B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即要保持物体B平衡,B应受到重力、压力、摩擦力、力F四个力的作用.
[答案]C
拓展延伸
试判断上例中A物体的受力个数.
答案:3个
解析:判断物体A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对整体受力分析如图(d),即整体只受到外力F和整体的重力,物体A和墙壁之间没有弹力,因此没有摩擦力.所以物体A受力分析如图(e)所示,故物体A受到3个力的作用.
 (d)    (e)
该题考查的是物理力学中最基本的技能——受力分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把最基本的知识学牢,打好基石.
本章知识经常与牛顿定律、功和能、电磁学等内容综合考查,以难度较大的题目出现,单独考查本章内容的题型多以填空,选择为主,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1(2009·江苏物理,2)用一根长1m的轻质细绳将一幅质量为1kg的画框对称悬挂在墙壁上.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0N.为使绳不断裂,画框上两个挂钉的间距最大为(g取10m/s2) (  )
答案:A
2(2010·山东理综,17)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m1在地面,m2在空中),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则m1所受支持力N和摩擦力f正确的是(  )
A.N=m1g+m2g-Fsinθ
B.N=m1g+m2g-Fcosθ
C.f=Fcosθ
D.f=Fsin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受力分析及力的正交分解.
因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对整体受力分析并正交分解.
在水平方向上有:F·cosθ=f,所以C选项正确.
在竖直方向上有:Fsinθ+N=m1g+m2g得
N=m1g+m2g-F·sinθ,所以A选项正确.
答案: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