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05 15: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部分选考内容
专题十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超级预测
知识预测
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高考命题选材既照顾古今,又涵盖中外,既有长篇名著节选,也有短篇名作,字数约1 000字左右。首先是散文为命题首选,其次是小说,2010年高考中,诗歌、戏剧可能不涉及。
从2009年考查情况看,课标区有浙江、安徽、辽宁、琼宁省区考查了小说,其中浙江卷为外国小说。但2009年课标区考纲明确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小说体裁在考纲中的位置变化暗示以后小说命题概率将会加大。
2009年高考江苏卷张笑天的《上善若水》、山东卷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广东卷张炜的《耕作的诗人》等,语言或朴实无华,或富有诗意,或抒人间至情,或畅谈人生真谛。小说选材侧重现当代中外名家名作,偶尔涉及古代名著,强调文学性和审美趣味。
文学类文章集中在“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内,其中又以“生活感悟类”散文为主。
据此,我们认为,2010年新课标省份此考点的考查将有如下体现:21世纪教育网
(1)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的优美散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 100字左右。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对生活、社会的感悟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21世纪教育网
(2)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已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这一类题型的分值在这一两年的高考试卷中明显增加。
(3)试题将更加主观化。文学类文本阅读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向“上海题型”过渡。即由原来的“简答题+选择题”的形式转向“简答题”的形式。原来文学作品阅读多项选择的位置,现在换成了主观题,有的甚至换成了小作文式题目。
(4)小说的阅读有加大分量的趋势。个别省市的试题中有小说出现,这点也不可掉以轻心。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地突出和显现,我们在复习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能力预测
C级,分析综合;D级,鉴赏评价;F级,探究。21世纪教育网
文学作品的阅读侧重考查以下几种能力:21世纪教育网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1世纪教育网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旗闻和人文精神。
7.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21世纪教育网
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赋分预测
考查小说,分值为20分或25分;考查散文,分值为l5分、18分或23分。
题型预测
题型主要采用主观题或主、客观混合的形式,以主观题型为主。纵观近两年的高考,除琼宁、天津、福建、辽宁等省市设置一道客观多选题之外,其他大部分省市都是主观题形式。其中新课标省市的主观探究题为本考点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对学生的创新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考生备考时应特别注意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21世纪教育网
题型l散文阅读
[例1] (2009山东,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18分)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
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散文基本特征的能力(C级)。作者开头对自己“随便走走”的习惯的叙写,既是例证 (从自己到人们都有闯荡的好奇心),又是类比(从陌生城市的走路到“人生也是如此”)。抓住了这两方面,问题便迎刃而解了。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21世纪教育网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文学作品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的解答关键词是“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和“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的解答关键词是“精神的坐标”和“无论走多远”。对每句话含意的理解体会,都必须以整体把握全篇的主旨为前提,准确解读其字面意思,进而领悟其深刻含意。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 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和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D级)。标题含意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全篇。“记住回家的路”这一标题,“家”是其中的核心所在,只要弄清了“家”是自我的心灵世界,“离家”与“回家”的辩证关系也就豁然开朗了。
[答案] 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F级)。题目要求谈谈在阅读作品形象、体会主旨后所受的启发。这句话含蓄形象,内涵全面,兼容了顺应天性、放开心态的追寻过程与自我定位、全力以赴的家园意识。此题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
[答案]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21世纪教育网
题型2小说阅读
[例2] (2009宁夏·海南,l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21世纪教育网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21世纪教育网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 ,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 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21世纪教育网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
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21世纪教育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竞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21世纪教育网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作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解析] A项“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理解错误。B项“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表述不当。D项对“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的原因分析不当。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E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试题要求,应答出小说中孕妇的性格的三个特点。表述答案的文字要简明,符合试题“简要概括”的要求。
[答案] (6分)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21世纪教育网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牛”这个动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的能力。学生应从牛与孕妇形象的联系、人(孕妇)与动物(牛)之间的关系、牛对孕妇的正衬作用三方面解答,表述答案的文字不宜过多,应精练,答全要点。
[答案] (6分)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问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写.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21世纪教育网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能背离文本。
[答案] (8分)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21世纪教育网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21世纪教育网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超值储备
知识能力储备
文学类试题解题概要
1.现代文阅读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21世纪教育网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其作用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1世纪教育网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其作用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对比手法
其作用答题格式: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4)排比手法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其作用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5)夸张手法
其作用答题格式: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6)反复手法
其作用答题格式: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7)象征手法21世纪教育网
其作用答题格式: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衬托(侧面烘托)手法21世纪教育网
其作用答题格式: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1世纪教育网
(9)讽刺手法
其作用答题格式: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使语言辛辣幽默,具有深刻性和批判性。
(10)欲扬手法
其作用答题格式: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其作用答题格式: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语言方面作用题一般相对应的如下:21世纪教育网
①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②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夸张、反复。
③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2.描写对象、方法、作用。
注:修辞手法亦在描写方法之列,主要有上面八种另加对比、借代。
(1)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21世纪教育网
肖像描写(外貌):以形传神21世纪教育网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行为描写:直接反映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暗示人物心理变化
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21世纪教育网
细节描写:小中见大
(另外还有渲染、烘托、叠词)
(2)景物描写。
方法:渲染、烘托、白描、细描、动静、虚实、抑扬、叠词,还有从视觉(形色动静)、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等方面着笔。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情感、铺垫情节、暗示背景等。
(3)描写角度。
直接(正面)描写,真切具体。
间接(侧面)描写,烘托陪衬。
白描,简洁传神。21世纪教育网
细描,细腻生动。21世纪教育网
3.引用的主要作用。
增强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可信性和可比性,使文章显得博大精深,有力地表明观点。分为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反面引用。
4.散文结构(谋篇布局)的基本形式。
(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
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③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21世纪www教育网
(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
②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3)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5.概括作者的感受和表达的感情。
概括每一段的深层段意,再结合主旨进行分析概括。
6.体会、评价作者的态度、观点。21世纪教育网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用来表现作者的见解主张和思想倾向、感情倾向的,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的题目;21世纪教育网
(2)分析文章的开头;21世纪教育网
(3)分析文章的结尾;21世纪教育网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主旨)。
7.读者做出相关评价。
(1)文章素材是否真实,作者观点是否正确、深刻,感情是否健康。
(2)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3)作品中的人物是否典型,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21世纪教育网
注:6、7回答时注意一下角度:辩证的角度,现代的角度,深刻的反思。
小说阅读鉴赏概要
一、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说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理解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分析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我们做到:
1.注意分析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因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动是统一的,性格决定行为,行为表现性格;言为心声,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另外肖像、心理活动,在分析人物时也不可忽视。
2.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相互统一,注意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尤其要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3.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行为、心理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它体现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物。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因而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
二、鉴赏小说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1.要细细咀嚼玩味,发现那些不易看出的妙处。
有些字眼好,句子好,比较明显,有一点欣赏能力的人都能看出来;有一些则不易发现。要提高欣赏能力,就要用心去发现。《简笔与繁笔》中举了几个例子,对我们很有启发。…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应该说“破落”二字粗看也平常,但是联系后面的情节,可以发现“破落”二字有其深意在。
2.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个性化的语言。21世纪教育网
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一字一句的妙处,全是因为它附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上。所以非联系语境,非想象情景不可。同时,优秀的小说描写人物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的,因此欣赏人物语言,要听其言,想其人,知其心,还要看作家怎么把握人物的身份个性,在什么场合让人物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3.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
小说总是用形象说话,不把话说尽,意在不言之中。含蓄地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间,回味想象之乐,也是含蓄之美。
4.要琢磨落笔行文所体现出的作家的语言风格。
风格是从小说语言的整体感受和相互比较中感知的。而概括风格,又有专门用语,大致有简洁与繁丰,含蓄与明快,朴实与绮丽,缜密与疏放,高雅与俚俗,庄重与谐谑,豪放与柔婉,雄浑与纤巧,等等。21世纪教育网
三、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以《药》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4.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21世纪教育网
方法技巧储备
一、散文阅读试题解题原则与步骤
A.解题原则
(1)以文解文。21世纪教育网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局部内容都是整体的局部,理解文章必须放眼全文,整体把握,不可执其一端或断章取义而曲解文意。同时,一篇文章也是一个自足体,问题从文章中产生,答案也一定隐藏其中。设题者一般不会拟答案在文外的题目。因此解题时要时刻记住从文章本身去思考,去搜索答案,以文解文,切不可先人为主,主观臆断。
(2)读懂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21世纪教育网
好的设题,题干本身就会提示阅读区间、解题思路、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阅读题目,确定好思维角度,不能文不对题,答不对问。
(3)尽量从原文中抽取词句,组织答案。21世纪教育网
这是很多获取高分考生的经验之谈。前面我们说过,一篇文章本身是一个自足体,答案总是隐藏在文中并通过一些词句表现出来,而且往往用文章本身的词句组织答案表述最准确。事实上,每年高考卷提供的参考答案,大多是用阅读材料中的词句拟定的。即使有一些题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也是对材料中有关词句的整合。
(4)按顺序答题。
为什么要按顺序答题呢 这是由高考的命题原则决定的。高考命题者在拟定阅读题时大体会遵循以下原则: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
B.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文章,边读边概括每段内容。21世纪教育网
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这样读会不会读得很慢,影响自己快速进入文章情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种担心没有必要,我们要求边读边概括每段内容,其目的也在于有效掌握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只是,这里所说的概括不是要考生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而是要求考生有这种思维意识、思维习惯,即要边读边思考,对每段内容有个大致印象,从而大致了解全文内容、中心和结构层次,为后面的第二步作好准备。
第二步。按顺序答题。
根据命题原则,拟题人总是先呈现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后呈现需整体把握材料的题。
对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可采取以下解题步骤: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确定有效阅读区间(有第一遍阅读思考作基础,应该可以很快确定)。
(3)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对于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题,应采取的解题步骤是:
①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②整体把握材料,明确材料中心,以此作为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这一步容易被忽视,又比较重要。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作者所选取的一切材料,所使用的一切手法和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所以,只要是针对全文设问,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设问,文章的中心都是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③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点,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21世纪教育网
二、小说鉴赏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人物的鉴赏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2.环境的鉴赏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21世纪教育网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21世纪教育网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21世纪教育网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21世纪教育网
3.情节的鉴赏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它们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4.主题的鉴赏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21世纪教育网
易混易错储备
一、轻视文段阅读21世纪教育网
做阅读题,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文意。但是很多考生对相关文段只是稍作阅读,并没有真正读懂,便急着去做题。其实读懂文段,是答好题的前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结果的证录,也反映了思维的过程和规律。从内容上看,文章总是要匿绕着一个中心,分为几层意思,一层一层表述。一个文段也是这样,它相对独立完整,有许多考题就是针对文段设置的。
特别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段,常常能够显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表意的结构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每句话因其在文段中的位置而起到不同的作用,首句一般是总领、总起,结句一般是总结、总括等等。21世纪教育网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先通读两遍,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画出在文段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段的思路、结构层次,摄取文段大意,建立起对文段的整体认识。21世纪教育网
二、忽视题目指向
读题审题本是应答所有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由于语文试题题干平实和直白,所以考生很容易有一种了然的感觉,以为无须认真读题就能做题,这又是一个误区。实际上,这只是感觉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因为无论哪一类问题,题干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一些提示,往往有答什么、不该答什么,怎么答、不该怎么答等等导向性的提示,规定了答题的范围、内容、方向、句式、字数等指向性要求。如果不能从中审读出这些,应答时就难免错位偏移,不得要领,或者是蒙题碰运气。21世纪教育网
三、忽略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有时是指答案中规定的若干内容要点,有时也是指不同题型应有的若干答题角度。我们举出“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一类题型来说说这个问题。
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这类题型,考生必须树立答题内容的要点意识。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使用了什么手法,要说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表达了什么内容,要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三是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结合文章具体地说明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21世纪教育网
四、思维偏颇,言词偏激。
答题时不作严密地分析,全盘地思考。夸大或缩小某一个方面,因而容易顾此失彼,用偏激的言词去组织答案,得出错误的结论。
五、思维散乱,条理不清。
不能把分散的信息根据某一标准进行归纳、概括和整合,从而有条不紊地罗列出答案的要点,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甚至把简明的道理或事物说得云山雾
罩,让人摸不清头绪。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