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滑县王庄镇第二初级中学 侯占俭
我们在细细的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
馒头或米饭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淀粉
馒头或米饭刚入口时有没有甜味呢?
馒头或米饭刚入口时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这说明
淀粉发生变化,产生了有甜味的物质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唾液是怎样作用于淀粉的
是什么物质促使淀粉分解的呢?
唾液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使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如果加入碘液变蓝,说明有淀粉,否则,说明无淀粉。
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实验要有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条件有什么差异?
2、收集唾液之前应先用清水漱口,为什么?
3、口腔温度与实验条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如何选择实验的温度条件?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
酒精灯,烧杯2个,试管2个,玻璃棒,温度计,火柴
铁架台,石棉网,淀粉,碘液
实验过程:
1、制备淀粉液
淀粉液要稀
2、收集唾液
3、在试管1和试管2中分别加入约2ml淀粉液
4、在试管1中加入约2ml清水,同时在试管2中加入约2ml唾液。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5、将两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
6、冷却后分别滴入几滴碘液
7、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对照组
( )+()
实验组
淀粉液+唾液
结论
淀粉检验
实验前 预期结果 实验后
现象
材料
不变蓝
无色
不变蓝
无色
变蓝
变蓝
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淀粉液
清水
讨论:
1、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条件和实验材料上有什么不同?
除对照组用了清水和淀粉液,而实验组用了
唾液和淀粉液外,其他完全相同。
2、为什么要保持水温是37 ℃ ?水温与人体内的温度有关吗?
因为人体内的温度为37 ℃ ,只有在这一温度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能力最强。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我们在细细的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是因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物质——麦芽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为了使食物能够更好的消化,在吃饭时我们一定要细爵慢咽。
谢谢合作
再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滑县王庄镇第二初级中学 侯占俭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液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液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液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
1、引入课题:
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在细细的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馒头或米饭刚入口时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淀粉是不是在口腔内经细细咀嚼后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有甜味的物质呢?”引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齐读,加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3、出示实验原理和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后回答。
4、让每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操作。
6、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对本实验的认识并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7、对学生进行饮食习惯教育,要求学生吃饭时要细爵慢咽。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cvz>U瞞鵞續墊剉坢S\O(u. p p t1、本课件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制作;
2、本课内容为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二节的分组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本课件打包后后有语音阅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