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21 17: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时段练习
班级 姓名
单元模拟测试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合肥长丰中部教研片第一次月考)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速度快的物体,运动得一定远
B.运动和静止必须以地球为参照物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判断运动和静止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2.(2019山东济南长清期中)2018年4月举行的南海阅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48艘战舰并排列队航行,76架战机空中翱翔,队列中的“辽宁号”航空母舰,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
A.航母本身  B.其他军舰
C.空中战机  D.海面
3.(2018江苏南通中考)我国研制的“亿航”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具有垂直起降、定速巡航、空中悬停等功能。在一次试飞中,试飞员感觉地面“迎”他而来,这时飞机的运动状态是 (  )
A.垂直起飞  B.垂直降落
C.定速巡航  D.空中悬停
4.(2019山东临沂临沭期中)如图所示的是测量圆筒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
5.(2019河南南阳桐柏一中期中)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多测几次求平均值、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B.改进实验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D.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6.(2019贵州遵义桐梓达兴中学第一次月考)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物体速度越大
C.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D.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大
7.(2018江西宜春高安期中)(多选)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两物体在0~10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C.两物体在15 s末相遇,且0~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 s末相遇,且0~20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8. (2019安徽滁州定远育才学校月考)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将它通过的路径AE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  )

A.v1C.v1=v2>v  D.v1二、填空题
9.(2019江油中考模拟)如图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A的长度,应选   (选填“甲”或“乙”)图,物体A的长度为   。
10.如图所示的电子停表读数是     。停表右上按钮旁有字母“START/STOP”,表示这个按钮的作用是   。
11.(2018安徽蚌埠期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4∶3,若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2,则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是    ;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2.(2018河南南阳唐河期中)小明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
(1)图中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一个错误之处                 。
(2)纠正错误后小明前后测量了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 cm、26.00 cm、26.02 cm、26.42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课本的宽度应为  cm。他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3)若有一把金属材料制成的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影响很明显(热胀冷缩),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3.(2019云南昆明石林鹿阜中学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20.0 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停表、木块。

(1)本实验原理是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      。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四、计算题
14.(2020原创试题)星期一早晨8:00,小滨骑自行车从家中出发,路过书店后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距离为1 800 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 600 m。他从家骑自行车用时5 min到书店,在书店等同学用时2 min,然后两人一起骑自行车到达学校。
(1)已知学校第一节上课时间为8:20。要想不迟到,他们从书店到学校的最小平均速度是多大
(2)如果他们刚到达学校就上课了,请问,小滨同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15.(2019安康中考模拟)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宁夏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5 km,全程限速120 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 km/h和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根据s=vt可知,运动的远近由速度和时间的乘积决定,故A错误;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故B错误;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C正确;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照物,故D错误。故选C。
2. 答案 B “辽宁号”航空母舰相对于空中战机、海面都有位置的改变,选空中战机、海面作参照物,则“辽宁号”航空母舰是运动的;而该
航空母舰相对于其他军舰没有位置的改变,选其他军舰为参照物,航空
母舰是静止的;另外,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为参照物,故B正
确,A、C、D错误。故选B。
3. 答案 B 飞机下落过程中试飞员以飞机为参照物,因为飞机垂直降落,所以感觉地面“迎”他而来,故选B
4. 答案 A 圆筒左侧与刻度尺的整刻度线对齐,两个直角三角板直角边相互平行,两者之间的距离等于圆筒直径,A正确;零刻度线没有与圆筒左侧对齐,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靠近直径位置,B错误;零刻度线没有与圆筒下端对齐,C错误;零刻度线没有与圆筒下端对齐,直角三角板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对齐,D错误。故选A。
5. 答案 B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实验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错误,B正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故C、D错误。故选B。
6. 答案 B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A中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只凭路程的长短无法判断速度的大小,故A错;由速度公式v= 可知B正确;在相同路程内,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C中缺少相同路程这个条件,只凭时间的长短无法判断速度的大小,故C错;由速度公式v= 可知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故D错。故选B。
7. 答案 AC 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0~10 s内的s-t图线是一条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正确;甲物体在15~20 s内的s-t图线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 s末相遇,且0~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 m,故C正确;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 s末相遇,不是在20 s末相遇,0~20 s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故D错误。故选A、C。
8. 答案 A 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得越来越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来越短,由于sAB=sBC,tAB>tBC,
可得v1所以v1故A正确,D错误。故选A。
9. 答案 甲 2.05 cm
解析 乙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乙图不能正确测出物体A的长度;甲图中刻度尺分度值是1 mm,物体长度为:6.05 cm-4.00 cm=2.05 cm。
10. 答案 20 min 58.88 s 开关
解析 由图可知,表上的示数为0:20‘58″88,其中0表示的是0小时,20’表示的是20分钟,58″表示的是58秒,88表示的是0.88秒,故读数为:20 min 58.88 s;“START”的意思是开始,“STOP”的意思是停止,故作用是开关。
11. 答案 9∶8 4∶3
解析 已知v甲∶v乙=4∶3,s甲∶s乙=3∶2,由v= 可得,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
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即t甲'=t乙',由v= 可得,通过的路程之比
12. 答案 (1)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2)26.42 cm 26.00 减小误差 (3)偏大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有如下错误之处:刻度尺没有沿着物理书的宽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2)四次读数中,26.42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除去;物理课本的宽度为L= =26.00 cm;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宽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13. 答案 (1)v=  计时方便 (2)大 大 (3)0.25
解析 (1)平均速度是指物体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3)小车长15.0 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s=15.0 cm×2=30.0 cm=0.3 m,小车的平均速度v= = =0.25 m/s。
14. 答案 (1)4.62 m/s (2)4.5 m/s
解析 (1)要想不迟到,从书店到学校的时间t1=13 min=780 s,路程s1=3 600 m;
(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 800 m+3 600 m=5 400 m,运动时间t=20 min=1 200 s;
15. 答案 (1)不会 (2)见解析
解析 (1)“定点测速”时,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的速度分别为100 km/h和110 km/h,均小于120 km/h,不会被判超速。
(2)全程平均速度:
因为150 km/h>120 km/h,所以采用“区间测速”,该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