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5及“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会正确列出竖式进行计算。
2.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3.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简单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在口算、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细心读题、正确计算、认真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及算理,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
70×4= 300×2= 60×6=
800×3= 500×7= 400×5=
教师指名学生口答,然后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对!这些算式都是有关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如果是非整十数、非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算式,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情境图:请同学们描绘图中提供的有关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说完整:湖面上飞过3队大雁,每队12只。一共有多少只?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
学生列出算式:12×3。
谈话:你能算出得数吗?(如果不知道怎么算,可以先摆一摆)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1)因为12+12+12=36,所以12×3=36;
(2)先算3×2=6,10×3=30,再算30+6=36。
问:计算12×3时,为什么3和个位上的2相乘后还要和十位上的数相乘?(引导说明:12×3实际上就是算3个12相加得多少,从图上看,可以先算3个2得多少,再算3个10是多少,最后再把两次得数相加)
同桌相互说说第二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2.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1)全生动笔试算。(让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写竖式)
(2)教师展示正确算式并板书:(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
1 2
×
3
3 6
(3)设疑引思: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讨论:
a.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的?接下来乘的顺序是什么?
b.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c.积的十位是3,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4)教师说明:在计算过程中,中间部分可以简化,直接写成:
1 2
×
3
3 6
(5)反馈练习:
1 2
×
4
1 3
×
2
3 2
×
3
2 4
×
2
3.试一试。
1.教师出示试一试。
(1)提问:被乘数是几位数?乘的顺序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全班试做。
(2)让一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叙述乘的过程。
2.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异同点。
学生先讨论,最后交流达成共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先计算什么。
四、课堂小结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还有什么困惑?
【教后思考】
本节课主要教学了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并以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找到验算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该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究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同一道计算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存在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在教学“12×3”时,学生出现了“3×12”的竖式书写,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比较两种竖式的书写方法,看看哪种方法比较方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