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3页例2、例3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重量观念。
2.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重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会熟练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一、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物品的重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今天老师将引领你们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学生活动,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的重量。
学生交流称出的结果。
2.感受1克。
师:大家都称出2分硬币重1克,现在请你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再掂一掂1角和1元硬币,感受它们的重量。
3.感受几克。
谈话:小组合作,称出10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提问:10克黄豆有多少粒呢?请每组的小组长数一数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老师板书数的结果。
提问:根据我们数的结果,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1克是很轻的)
谈话:你们小组称出几十粒黄豆,你就拿几粒放在手里掂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说一说,全班交流。
4.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电子秤称一称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称一称你的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分别用手掂一掂。
学生活动后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5.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
把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说说你的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观察、同桌交流、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先独立观察、教师巡视并提示同学们认真看电子秤表盘上的刻度及数据。
(2)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拿学具自由掂量、感觉,点名汇报。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空,点名汇报,说出思考。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吧!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教后思考】
感受“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先让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掂一掂、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中,所有的物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通过这些常用的物品感受到克的重量,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硬币、羽毛、尺子……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本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操作,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在探究中不断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能提高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