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乐清市外国语学校 孙 军
【教学设想与创意】
以人为本,由文寻意,反复诵读,多元体验,感悟精髓,追寻自我。(贯穿体验教学)
【教学目标】
1)言:通过体验(读、通),积累“假”“以”等重点文言词汇,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
2)意:通过体验(说、写),激励勤学、好学、乐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语言体验,明确“勤且艰”经历,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情感体验,感悟好学乐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浙江老乡,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和当时的我们温州老乡刘基(刘伯温)、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曾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宋濂应诏入朝晋见,正在读太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为激励马生勤奋学习就写了(这篇)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二)读准文章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自己不确定的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字音和停顿。
3)齐读课文。
三)读懂文章(积累文言,体验宋濂,讲述故事,理解文意)
1)疏通文字,落实文言积累。
2)体验宋濂,讲述故事,理解文意。
[要求]1、用第一人称,用现代白话,根据所给情境进行还原。
2、发挥想象,可添加或删减,尽可能做到绘声绘色。
[创设情境提示]
A我是宋濂,今天跟大家讲讲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那个时候……
B就这样我长大了,成年以后的我……
C这一段经历是我刻骨铭心的,那个冬天……
①故事一(幼时) 借书抄录——勤
②故事二(既加冠) 知礼尊师
勤奋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③故事三(从师)
四)读出精髓(多元体验,演绎访问,理解好学乐学)
将经历概括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演绎访问
同桌或前后同学合作完成一次访问,一位是采访者,一位是宋濂,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问题进行访问,主题就是求学艰苦。——跋涉艰难 生活艰苦
3)理解好学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三种境界,知学、好学、乐学。
“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程颢 北宋)
——为学的最高境界是自得为乐,是在自我的心性涵养中获得崇高的道德体验,由此感到无限的乐趣。
五)写出收获(回归自我,关注自我)
下面请你根据对宋濂经历的认识,对照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空白处补充上几句话,谈谈你的收获后或以后的做法。
幻灯展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分享展示)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重点字词进行归类并积累识记
(2)以“从宋濂经历谈学习中的苦与乐”为题完成本周的周记。
结语:同学们。古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今天的我们,学习条件不会如此的艰辛,但我们似乎却缺少那份好而学之,那份乐而学之。好学是一种态度,勤奋是一种行为,而乐学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的支撑。
同学们,宋濂成功了,因为他的好学,他的坚持不懈,他的乐学,他的乐以忘忧,乐而自得。那你呢?……
PAGE
2(共20张PPT)
课前动画
送东阳马生序
乐清市外国语学校 孙军
宋濂
读准读顺
加冠(guān ) 叱(chì)咄(duō)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僵劲(jìng)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qǐ)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敝衣
读准读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10)腰白玉之环 腰
诸位小生,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宋濂了。
1、用第一人称,用现代白话,根据所给情境进行还原。
2、发挥想象,可添加或删减,尽可能做到绘声绘色。
*我是宋濂,今天跟大家讲讲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那个时候……
*就这样我长大了,成年以后的我……
*这一段经历是我刻骨铭心的,那个冬天……
*我是宋濂,今天跟大家讲讲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那个时候……
*就这样我长大了,成年以后的我……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这一段经历是我刻骨铭心的,那个冬天……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学 好学 乐学
“学至于乐则成矣。笃(dǔ)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
——程颢 北宋
好学,还只是在欣赏他人美丽,而乐学则是自我的一种心灵体验。为学的最高境界是自得为乐,是在自我的心性涵养中获得崇高的道德体验,由此感到无限的乐趣。
“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_______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
根据对宋濂经历的认识,对照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空白处补充上几句话,谈谈你的收获。
作业:
(1)将文中重点字词进行归类并积累识记。
(2)以“从宋濂经历看学习中的苦与乐”为题完成本周的周记。
古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今天的我们,学习条件不会如此的艰辛,但我们似乎却缺少了那份好而学之,那份乐而学之。
好学是一种态度,勤奋是一种行为,而乐学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的支撑。磨课
第一次研讨课……
因为我校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教学已经结束,所以研讨课只能在七年级进行。三天后第一次研讨课在七(8)班如期开展,过程用时49分钟。课后全组老师进行了积极地讨论,最后将建议归结为(1)缺少学生合作这一环节;(2)采访可以让学生去做,但要保证时间;(3)可以把“乐学”再进行强化。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又进行了思考,在原有基础了做出了教案的修改:(1)学生讲述故事前的准备上提醒学生可以合作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2)教师示范采访一,即采访幼时求学,把成年以后和外出求学放给学生去采访,体现学生自主性,并让学生合作一分钟,呈现合作过程;(3)引入宋程颢的“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则己物尔”,并进行简析,即好学,还只是在欣赏他人美丽,而乐学则是自我的一种心灵体验。为学的最高境界是自得为乐,是在自我的心性涵养中获得崇高的道德体验,由此感到无限的乐趣。并在学生的最后的联系实际谈收获谈到乐学时加深引导,以突出“乐学”;(4)将导入改为: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浙江老乡,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和当时的我们温州老乡刘基(刘伯温)、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曾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宋濂应诏入朝晋见,正在读太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为激励马生勤奋学习就写了(这篇)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自己还是感觉整个过程文言味道不够突出,心中总是想着教研员范老师的“语文味”和“如何将文言知识和内容理解融为一体”这几句话,心里很是纠结。最后决定,还是先上一下,看看老师们的评价。于是在初中语文组听课基础上,我又找到了任学校督导室副主任并兼任高中语文教学的周老师。因为周老师在我去年开温州市公开课《故乡》的研讨中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所以我想听听她的建议。
第二次研讨课……
第二次研讨课于第二天在七(6)班进行,过程比较顺畅。课后周老师提出了一点建议,就是感觉朗读后的过程像现代文教学,缺失了文言文的味道,这正应了我原本所想。于是怎样做到文言特色的体现呢?在思考下,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是加入文言词汇和难译句子的落实,通过幻灯显示、预习检查的方式,想着节省过程时间。主要是这些字词:假借( ) 逾约( ) 以是( ) 俟( ) 汤( ) 腰白玉之环( ) 烨然( ) 缊袍敝衣( ) 人多以书假余 ( )四支僵劲不能动( )以衾拥覆(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以中有足乐者( );句子有(1)手自笔录(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二是感觉采访的形式过于现代,整个文意的理解都通过采访才解决,会大大削减文言文的味道,于是做了这样的修改。
外出求学依然让学生合作采访,得出艰苦结论。而前面的幼时和成年后求学则通过另一种体验方式来呈现,就是以“藏书者”和“先达”身份来体现,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吾乃浦江家富诗书者……”“本人浦江一老朽,说起宋濂……”,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借书抄录的勤奋和尊师的好学。
第三次研讨课……
第三次研讨课在七(5)班进行,因为初三的老师在进行体育中考模拟考试监考,而且又是周日,所以听课的只有两三位年轻的老师,因此课后没有进行过多的讨论。但一个大的问题摆在面前,就是时间不够,于是我自己又进行了思考。
自我的梳理思考中,一个基本点已经能够确定,就是“言”“文”并重,既要体现文言味道,又要凸显文意理解的亮点,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时间。
首先我将目标重新修正为(1)言:通过体验(读、通),积累“假”“以”等重点文言词汇,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2)意:通过体验(说、写),激励勤学、好学、乐学精神。在目标上体现“言”和“文”即“意”的统一。
然后将前面的字词预习检查改为重点句子的翻译,在翻译中落实重点字词的含义,落实“假”“以”的用法以及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选择的重点句子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5)以衾拥覆,久而乃和。(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10)腰白玉之环 (腰)。
再次在体验宋濂讲述故事环节做了这样的改变,学生讲述完幼时和成年以后故事,教师追问当时解决读书困难的方法,引出借书抄录和知礼尊师的勤奋,在外求学依然用合作访问的方式。这样既保留了文意理解中的亮点又节省了时间。
为节省时间还把后面的学生写收获中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合二为一。还设计了积累识记重点字词和以“从宋濂经历谈学习中的苦与乐”周记的作业,并设计了课前的“宋濂雪中求学”的视频观看,以缓解学生公开课中的紧张情绪。设计完毕后在七(7)班进行了试讲,时间和效果都很不错。
这样,既有文言字词的落实,注重了学生通过重点字词和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也注重了文意的挖掘,贴着学生的实际去教,以达教学的深刻。保证了文言的特殊味道,又达成了切入的新颖和前后的呼应,实现了文言知识和文意理解的结合,实现了设想中的以人为本,由文寻意,多元体验,感悟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