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小数乘小数(3)
课题 小数乘小数(3)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以课件为载体,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借助课件,以生动的画面向学生讲述“非洲野狗追赶鸵鸟”的故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教学的课改理念。
2.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验算方法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发现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验算方法来验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经历验算的不同方法,感受验算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 提高小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小数应用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养成算前估算、算后验算的习惯。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计算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课件展示相应图片)
2.老师:聪聪和明明来到非洲旅游,被一只最高速度是每小时 56 千米的非洲野狗追赶,这时一只鸵鸟救了他们,眼看就要追上了,鸵鸟说:“我的最高速度是它的 1.3 倍,别担心,它追不上我!”,明明说:“你跑得可真快啊!那你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啊?”
(1)听了刚才的故事,同学们发现了哪些信息?
(2)同学们听的真仔细,你能帮聪聪和明明算算鸵鸟的最高速度吗?该怎么列式?(引导学生明确: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倍数是整数的乘法,今天将要学习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1.学生观看相应图片。
2.认真倾听老师讲的故事。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列出算式56×1.3,并汇报列式的理由。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直接写得数。
0.9×6= 7×0.08=
1.87×0= 0.24×2=
0.12×6= 1.6×5=
4×0.25= 1×0.5=
答案:5.4 0.56 0 0.48
0.72 8 1 0.5
2.用竖式计算。
4.3×28=120.4 25×0.125=5
3.将正确的积写在括号里。
(1)32.7×0.24=78.48( )
(2)2.03×0.02=0.406( )
答案:(1)7.848 (2)0.0406
4.一只鸡的质量是1.25千克,一只鹅的质量是这只鸡的2.8倍,这只鹅的质量是多少?
1.25×2.8=3.5(千克)
答:这只鹅的质量是3.5千克。
5.一棵桃树高2.4米,一棵梨树的高度是桃树的3.24倍,这棵梨树高多少米?
2.4×3.24=7.776(米)
答:这棵梨树高7.776米。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教学教材第7页例5。
1.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56×1.3。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中例5的竖式)这位小朋友计算得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如何验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是否正确。
3.验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老师小结: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①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重新计算;②用计算器计算;③根据算式中的因数特点进行验算。 1.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3.学生交流后得出:不要抄错数字,小数点要点正确。
4.认真倾听,反思自己的验算。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页第6、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材主题图以生动的画面向学生讲述“非洲野狗追鸵鸟”的故事,让学生如临其境。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的课改理念,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处处是数学。一开始通过讲故事激情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并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