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1认识米和用米量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1认识米和用米量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22 12: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认识米和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创设学生用小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很困难,从而引起认知的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创造的欲望,使认识米尺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简单的换算;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
2.让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3.积极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18厘米长的刻度尺米尺
学具准备:刻度尺米尺绳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激趣生疑。 课件动画播放——学生用小三角尺(约10cm)量黑板长的搞笑场景。
师:你看后有什么想法,请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我感觉动画中的同学测量黑板的长用的时间太长,测量结果很不准,感觉很麻烦。 1.填一填。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2)食指宽大约1厘米。
(3)下图中的蜡笔长(4)厘米。
2.填一填。
(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
(3)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6米=(600)厘米
500厘米=(5)米
4米=(400)厘米
300厘米=(3)米
二、自主探究,理解释疑。 1.动手测量,释疑。
(1)用课前准备的长约12cm的三角尺测量黑板的长,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2.导入单位“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像黑板的长,通常用比“厘米”高级一些的单位——“米”作单位。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1)小组代表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生1:这把尺子太短,量黑板太麻烦。
生2: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吗?我想用尺子量。(老师纠正:应该是高级一些的单位)
2.明确单位“米”及用字母“m”表示。
三、实物体验,感受新知。 1.认识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
(2)用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小格有多长。
(3)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你发现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组织学生互测臂展长度。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绳子的1米、2米……给大家看。
(4)自愿用米尺测黑板的长和宽,感受与用学生尺测量的不同。 1.(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汇报:米尺上的刻度是10、20、30……。
(2)比较、测量。发现:米尺上一个小格是1厘米。
(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
得出:1米=100厘米
2.(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展长度,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2)互测身高,在1米处贴上标签,感知身高比1米高出或少了多少。
(3)小组活动,各组对比,看看哪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4)学生自愿测量后汇报结果,说感受:用米尺量黑板的长方便、准确、速度快。 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师宽约6(米)。
(2)黑板长约3(米)。
(3)小明身高126(厘米)。
(4)课桌高70(厘米)。
(5)教室门高2(米)。
5.估一估,填一填。
狗熊高约(1)米。
小狗高约(20)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动手量。 1.动手测量,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
2.根据形成的“米”的表象找实例,并测量。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六、教学板书
七、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节课中,渗透了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在建立1米长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