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22 15:5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内乘法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乘法口诀表,提高口算能力。
2.借助格子图,通过画一画、列一列、辨一辨、等学习活动加深对
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格子图的勾画和算式表达,初步体会数与形的结合,达成
数形结合的思想感悟与渗透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完表内乘法,并已经复习整理出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能熟背乘法口诀表,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认识问题,能否说明选择算法的道理等能力,均体现了对乘法意义的再次理解。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是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借用了一张方格纸替代了繁复的习题集,把重点放在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上,学生的学习简约不简单。采用合作探索、感悟构建的学习方式替代讲练为主的复习模式,渗透数与形结合的思想,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初步体验
【学习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
活动一:填空游戏
口答乘法卡片,寻找填空位置。
活动二:乘法气球
浮动气球,学生抢答得数。
二. 实践探索
(一)初步感知,体会形中有数。
1、老师这张方格纸上也藏着乘法算式哦, 你能看出这是几乘几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3×2或2×3表示2个3相加或3个2相加。
(横看或者竖看,明确乘法的意义)
你能画出不一样的图画吗?算式是什么?
用你的图画考考你的同桌。
理解外显,体会以形助数。
①画一画: 在格子纸上也勾画出不同的图形考考同桌
②列一列: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图,这里一共有几个格子?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尝试写一写
( 反馈一图多式 体会多角度解决问题)
3x5+4=19
4x5-1=19
4x4+3=19
(三)认知冲突 彰显数形互助。
①画一画:如果积是12,那这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会长成什么样呢? (巡视指导,收集作品)
反馈:积都是12吗?为什么?
②聚焦作品四:(回字型)
除了几个几外,还可渗透重叠、挖空等解决策略
1个1个数是12个,那还有不一样的数法吗?
(2个2个,3个3个,4个4个,6个6个,挖空数4x4-4=12)
(四)回归提升,强化数形结合
找一找:同桌合作寻找口诀表中是正方形的口诀。进一步体会数形相依的美妙。
表内乘法复习课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完表内乘法,并已经复习整理出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能熟背乘法口诀表,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认识问题,能否说明选择算法的道理等能力,均体现了对乘法意义的再次理解。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是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借用了一张方格纸替代了繁复的习题集,把重点放在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上,学生的学习简约不简单。采用合作探索、感悟构建的学习方式替代讲练为主的复习模式,渗透数与形结合的思想,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上首先采用了两个游戏,一个是乘法口诀接龙赛,一个是乘法口诀对答案PK赛,两个活动热身让学生非常积极的参与进来,一方面巩固了乘法口诀,另外也夹杂加法在其中,让生注意观察题目,而不产生思维定势。
接下来以一张方格纸正式开始探索,从圈出方格,并用乘法表示,突出乘法的意义;同桌互相考考对方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力办法。学生自己在出题时,就会出现稍微有难度的题,即缺少一个方格的,可以用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来解决问题的题目,思维被打开后,学生横着看、竖着看,列出的各种算式能够比较清楚的表达算理,学习效果佳。
紧接着,请画出积是12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大问题成为后面的探究核心问题。教师极其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的思考和讨论,最终在黑板上呈现的素材非常丰富,以至最终呈现“回”字框时,学生能够从各种不同的方法数和计算,从长方形顺利过渡到正方形,进而在乘法口诀中发现正方形的口诀都是乘数相同的,数形得以完美结合。
整个课堂学生学习主动,全体参与,且学有所获。孩子们的热情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精确引导,自然的课堂没有任何做作的成分,很流畅也很清晰,在场的孩子们都被这神奇的格子图深深的吸引。真正是学习简约而不简单,感悟建构的学习方式替代了讲练为主的复习模式,全课程数形结合完美渗透,又不娇娆造作,学生一题多解发散思维,不断发展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二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爱说爱挑战,愿意同桌互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上几个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考考同桌,大家说说很自然的建立了生本、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适时退出讲台,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表现的机会,不一定要很多的激励机制,学生自然而然的参与其中。
另外,也有些需要注意的,课上学生表达不清楚、语言比较碎,教师不是及时更正,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帮助完善,体会有顺序、有思考的精炼表达,能够用比较精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思维。教师要适时收回热闹的课堂,让生有静静思考、静静倾听的过程,动静结合,静水流深;最终时间上完成了主要内容的授课和探索,练习稍少,可以稍作调控。总体来说这是一堂非常值得回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