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春游》是作曲家李叔同运用西洋作曲方法创作的、我国第一首多声部合唱曲。歌曲的节拍、调式、音阶、曲式及和声等方面吸收和采用了西方音乐的特点,代表了“学堂乐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歌曲采用了我国民间诗歌和古诗词运用极广的“2+2+3”基本句式,旋律发展运用了中国常见的民族曲式结构“起承转合”,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性。目前虽为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但六年级学生唱起来也极为合适。
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高了。心理的想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方面,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对名家名品尤其向往。因此,教学本歌曲,了解李叔同,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一定很高。
教学目标
(1)熟悉八六拍子的节奏,能进行简单的划拍。
(2)了解音乐家李叔同,感受《春游》歌曲的魅力。
(3)掌握分部演唱的技巧,能进行三声部的初步演唱。
(4)增强自信,形成创新意识,能创编几句歌词。
教学重点
三声部合唱
五、教学难点
第五、六句女低声部的演唱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资源《李叔同》视频编辑;视频《李叔同·春游》剪辑。
吉他。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用吉他伴奏朗读李叔同的《春游》诗,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
春 风 吹 面 薄 于 纱, 春 人 装 束 淡 于 画。
游 春 人 在 画 中 行, 万 花 飞 舞 春 人 下。
梨 花 淡 白 菜 花 黄, 柳 花 委 地 芥 花 香。
莺 鸣 陌 上 人 归 去, 花 外 疏 钟 送 夕 阳。
2.用李叔同《送别》的哀婉绵长对比突出本首的愉悦清爽。
学生和老师一起演唱《送别》的后几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然后说出本诗歌的不同的格调。
(二)合唱教学
1.听赏视频《李叔同·春游》,让学生初步了解本首歌曲的基本情况以及歌曲在音乐界的地位。
2.在听赏过程中,整体感知《春游》歌曲的合唱效果。让优美的旋律滑过师生的心田。
31470601270309943512702194560107953.节奏练习:× × × × × × ×·
按节奏读歌词。
老师根据学生的读诗情况,将学生分成三个声部。并要求学生分声部坐好,在学生调整座位的过程中,老师用吉他将整曲演唱一次。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无意感受歌曲的机会。
发声练习(中声区训练)
7.视唱练习(分声部进行)
分声部套词练习一次,再次感知歌曲。
又一次走近李叔同,了解创作背景,运用情绪学唱第一、二句。
(1)分声部跟琴唱旋律;
(2)分声部女声用“啦”、男声用“嗯”模唱;
(3)分声部套词演唱;
(4)尝试分声部合唱这两句。演唱前老师分别给出首音调。
(5)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0.学唱三、四句。提示学生与第一句对比,然后只要高声部演唱一次,大家就尝试合唱。
11.学唱后四句。第五、六句较难,老师仍然像教第一、二句那样教学演唱。特别提醒注意
12.分声部将全曲演唱一次,再尝试合唱一次。
13.在学习乐理知识中再加强演唱的指导。
(1)中板;以第五、六句为例进行演唱技巧的处理。
(2)mf----以第一、二句为例进行演唱技巧处理。
(3)mp----以结尾句为例进行演唱技巧处理。
14.指名进行演唱展示。(3位学生分声部合唱)发现问题,师生及时交流纠正。
(三)课堂拓展
1.播放本期学生春游桃花源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创编歌词的兴趣与灵感。
2.以春游为主题,分声部小组歌词创编,不要求完美,一句、二句都行。
3.小组展示集体创编的歌词,再用本声部的旋律,将自编的歌词唱出来。
4.老师个人创编引领。老师自己也将自创的歌词演唱一次,同时也是对学生歌唱与创编的一个示范。
(四)效果检测
1.要学生把老师创编的歌词演唱一次。
2.将李叔同的《春游》和老师写的《春游》以两段的形式,连起来演唱。并且指名学生当指挥、老师用琴伴奏。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或教师简单小结。
教学反思
本合唱教学,一改以往的每个声部集体学习的教法,直接分声部教学,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也避免了歌唱时的混淆。从教学效果检测来看,教学是成功的----合唱和谐、音准、动听。
其次,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信心与创造能力,表现在歌词创编阶段,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或许就有了做音乐家的梦想。
第三,教师个人音乐功底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吉他演唱、电子琴弹唱、专业即兴伴奏、七言歌词创编等,无一不彰显出“学高为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课堂演唱教学的临场指挥,很好地渗透了合唱技巧。每次合唱前,老师会给学生一个首音,三个声部音准就不会出现偏差。在别的声部演唱时,本声部仍默唱本声部的旋律,指向明确,学生很容易掌握。
第五,保持音乐学科的特点,注重歌唱的方式方法。节奏、发声、视唱、模唱等逐一有序进行,让歌唱变得既科学又合乎常态。
第六,将课堂延伸至生活,激起学生的共鸣,演唱的情绪处理变得轻松自然。
当然,尽管注意了对学生的鼓励,但还是显得张力不够,学生课堂学习似乎还有些畏手畏脚,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老师还应该想出更多的鼓励措施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