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认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与数学应用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与方程。 
  1、出示书本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50+50=100) 
提问:你看到天平怎样?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或50×2=100) 
为什么中间用等号? 
指出:像这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就是等式。 
 3、现在老师把左边的一个砝码换成70克,天平会怎样?哪边重?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50+70>100) 
 4、现在老师如果把左边托盘中的一个50克的砝码换成X克的砝码,你会有什么想法? 
(50+X>100 50+X=100 50+X<100) 
 5、出示例2天平图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6、出示观察和操作得到的8道不同的式子。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8道式子进行分类。 
(提示: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指名分类,要求说出分类标准。 
 7、对“是等式的”与“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再次分类。 
 “是等式的”分为“不含有字母的等式”、“含有字母的等式”。 
“含有字母的”分为“含有字母的等式”、“ 含有字母的不等式” 
观察“是等式的”中“含有字母的等式”与“含有字母的” 中“含有字母的等式”发现了什么?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8、师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你能举出一些方程吗?(先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9、揭示课题:认识方程。 
二、认识等式与方程关系。 
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1) 6+X=14 (2)36-9=27 (3)60+23>70 (4)8+x 
(5)50÷2=25 (6)X+4<14 (7)Y-28=35 (8)25-20=X+1 
等式有: 
方程有: 
 2、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 ) 
 (2)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 ) 
 3、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指名回答,作品展示。 
出示集合图表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三、介绍我国古代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的历史。(文字与录音) 
四、实践应用,拓展外延。 
1、看图列方程。(略) 
2、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方程来表示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下面请看题:(逐题进行,指名列方程。) 
(1)衣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我班有12人参加舞蹈演出,每件舞蹈服b元,一共花了960元。 
(2)食 
小明的早餐是一杯牛奶X克,一袋面包200克,牛奶和面包一共500克。 
(3)住 
同学们参加夏令营活动,一个房间住5个人,Y个位房间能住45人。 
(4)行 
一辆公共汽车从外国语学校开往大车站,车上原有X人,在我们解放路小学站有10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20人。 
3、挑战题。 
哥哥有60张卡片,弟弟有20张卡片,哥哥借给弟弟X张后,两个人的卡片一样多了,你能写出方程吗?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