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会解决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
难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要用减法计算。
一、情境导入
1.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我们身边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其实果园里也有好多数学问题呢,大家请看!
出示主题图。(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
2.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一共摘了几个苹果?)指名说,齐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认识括线。
(1)我们虽然还不会写刚才提的那个问题,但是在数学上可以用符号将其表示出来。请小朋友们看!(出示括线)
(2)这是括线,括线表示把盘里盘外的苹果合起来的意思;“?”是问号。括线下面的“?”连同上面的括线表示要求的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然后回答。(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现在你知道括线和问号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2.理解题意,探究算理。
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是要把盘里的5个和盘外的3个苹果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算。(板书:5+3=8)
说说算式中3、5、8各表示什么意思。
3.“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意,再根据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填完整,交流时并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小结:要求总数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4.教学“试一试”。
(1)理解题意。
老师也采了好多苹果。你知道我一共采了多少个苹果吗?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你知道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吗?(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呢?
让学生交流对题意的理解,教师适当提示。
帮助学生归纳题意,括线和下面的“8个”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篮子外面有1个,篮子里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即:篮子里面有多少个苹果?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图意。
(2)探索解决。
提问:求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可以怎样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学生交流后,在课本上把算式填完整。
从8个苹果里去掉篮子外面的1个,剩下的就是篮子里的苹果个数,所以用减法算。
5.“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填写算式。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3题。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呢?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进一步强调:要求总数应该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想想做做”第4题。
做完后引导学生比较,第4题的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
强调:用总数减去其中一部分,就能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填空。
四、总结延伸
要解决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好经验介绍给大家?
【教后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突出“图式——语言——算式”三位一体的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在教学中,注重加强语言叙述能力训练,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感知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即已知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算式计算,把“图式——语言——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给学生。在练习的设计上,还采用了“问号填在哪?”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号的含义,清楚问题的提出。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存在问题,差异也很大,有些学生都会自己说,而有些学生是别人说了很多遍还是不会完整地重复,看来要好好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