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 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和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和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
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一、情境导入
游戏:师生对口令。(9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出示例题图)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出算式。
①看了这幅图,你首先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8+1=9)
②看到这个算式,你还能再列出一个算式吗?(板书:1+8=9)
(2)在8个站着的小朋友和1个跳高的小朋友之间放根小棒或显示虚线。
①现在这幅图又表示什么意思?(从9个小朋友里去掉1个跳高的小朋友,还剩几个小朋友?)该怎样列式?(板书:9-1=8)
②这幅图还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9-8=1)
(3)拿掉刚才放的小棒或去掉虚线,使图恢复原状。
通过观察这幅图,我们列出了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也就是说根据一幅图能列出四个算式。现在看着这四个算式说一说,这幅图都表示了哪些意思。
(引导说出8+1=9和1+8=9都表示8个站着的小朋友与1个跳高的小朋友合起来是9个小朋友。9-1=8表示从9个小朋友里去掉1个跳高的小朋友还剩8个站着的小朋友,9-8=1表示从9个小朋友里去掉8个站着的小朋友还剩1个跳高的小朋友)
小结:根据同一幅图,不但可以列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相应的减法算式,这里的四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2.教学“试一试”。
动手操作:让学生把9个花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观察每一种分法,再想出相应的4个算式。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见解。
4.归纳整理。
让学生有顺序地整理出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及9减几的算式。
三、巩固提高
小茄子博士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他就想邀请你们到动物之家去走一走。
1.游戏一:
小茄子博士先带你们到小蜜蜂那儿去看一看,看看它那里有没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蜜蜂的数学问题是“火眼金睛”显神威。“想想做做”第1题。(凑成9)
让学生说出加法算式。
2.游戏二:
小鱼吹着泡泡欢迎大家,它也有问题考大家。“想想做做”第2题。用9减每个泡泡上的数,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3.游戏三:
“乖乖做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把12道算式写在卡片上,让学生以口算形式抢答。
4.游戏四:
动物大本营。“想想做做”第4题。
动物大本营要举行数学竞赛了,你们愿意参加吗?让我们也来比一比吧!
+=9 9-=
比比谁说得又多又对。
5.“想想做做”第5题。
追问:第一幅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第二幅图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6.“想想做做”第6题。
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说说你们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板书设计】
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8+1=9 1+8=9
9-1=8 9-8=1
【教后思考】
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活动这一情境入手。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既激起了学习兴趣又很快带动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根据加法学减法,教材这样安排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讲解加、减法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是一个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